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在1955年由畢闕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英語: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讓你吃了不是藥品的東西卻可以產生跟藥一樣的效果。

Beecher博士在他的研究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現今有醫學報告安慰劑效應竟然可以達到30%-50%)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表示有關痛症得到舒緩。重要的是,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主觀的感覺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這個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沒有出現於非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

更有神奇的數據:Andrew F. Leuchter於2002年以定量腦電圖技術研究安慰劑效應,其研究發現出現安慰劑效應的憂鬱症病人,大腦血液的流動會出現變化,而對抗憂鬱藥有反應的病人,亦有同樣的腦部功能變化。

其他研究發現用安慰劑自殺率是30%, 而用真藥是40%。花了大筆金錢只得到10%的差距?

一般所認知的安慰劑大都使用在實驗中,當成對照組。實際上醫療亦大量甚至是濫用安慰劑效應。例如: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病毒感染。雖然抗生素明顯對於病毒無效果,但是病人在接受了抗生素的治療後,的確明顯有縮短療程的情況出現。一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使用維他命來治療疲勞這件事情上。

但安慰劑在醫療上仍有其意義。安慰劑效應雖然只是由無效藥物所引起,但更應該視為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為何名醫和實習醫師使用同樣的藥物治療完全一樣的病症,名醫的效果會好上很多,並不是名醫醫師高明,完完全全就是安慰劑效應。同樣也可以解釋藥品經過廣告以後,民眾吃了會覺得效果比較好。高藥師在這裡要安慰那些社區藥局的藥師,消費者為何堅持一定要買電視廣告的產品,明明成分一樣,寧願花上多幾十元去購買,非關人性,而是安慰劑效應。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的照料也會影響病人的治療體驗,減輕痛楚及影響其他結果。話說回來,一樣的藥品,病人看過醫師以後再吃,效果會比直接去藥局買效果要好,這無關藥師專業不夠,一樣是安慰劑效應使然。

安慰劑效應也一樣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明明市面上有那麼多成分普通,偷工減料的健康食品,甚至還有過期重新包裝重新販售的。可是一樣有不錯的銷路?原因無他,也是安慰劑效應作怪,就算是麵粉一樣會有30%的有效率,也難怪現在藥局的裝潢也越來越華麗了。

 

下一篇藏紅花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