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本品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nsis Geprgi) 的根。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及陝西等地。春秋兩季採挖。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性味與歸經】

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臨床應用】

1.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症。
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文獻別錄】

《本經》:「主諸熱黃疸,腸辟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疸蝕火瘍。」
《珍珠囊》:「涼心,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安胎。」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咳,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溫疫,清咽,療肺痿、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現代應用】
黃芩中的黃芩素、黃芩苷可以起到抗炎、降血壓、利尿、抗菌抗病毒、安胎。黃芩苷還能吸收紫外線,清除氧自由基,又能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也是一種很好的功能性化妝品原料。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禁服。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半夏厚朴湯

會想寫這個半夏厚朴湯方劑,是因為Twitter上有網友問我,他因為梅核氣的關係,長期吃半夏厚朴湯,我因為沒聽過梅核氣這個病症,於是就小小查了一下,發現這個症狀還挺有趣的,相當於西醫的咽喉部神經官能症。梅核氣多發於壯年人,以女性居多。雖然好像大家都認為梅核氣應該使用半夏厚朴湯,但仍有人認為無效

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茯苓、生薑、乾蘇葉。主治七情鬱結,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脅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膩,脈弦滑。是不是很像喉嚨有一個梅核卡住呢?

半夏厚朴湯去生姜,加山梔、連翹黃芩甘草清心除煩,有人稱這藥方為「八味除煩湯」。這是目前中醫師在精神科常用經方。因為此類病患性質特殊,為了要加強效果,除了配合心理疏導外,最好病人自己煎藥,以令其心理上很重視這些處理,以清香刺激病人。

梅核氣亦有外用的使用方式:用冰硼散、冰麝散慢慢咽服,每次0.5克,每日6~7次。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半夏

台灣的夏天實在是熱到快昏了,看到半夏這個成分,覺得很有意思。如果將來夏天只剩下現在的一半,不知道有多好?可惜我看應該會是夏天佔了一年的一半。其實半夏這個名字出於禮記:「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半夏(學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三不掉、裂刀草、地巴豆、麻芋果、地雷公、地文、水玉、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蠍子草、地珠半夏、三步跳、泛石子、地鷓鴣、老和尚頭、野芋頭、天落星等。生半夏有毒,只要服用兩公克就會中毒,臨床上多用炮製品。

半夏性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有半夏參與的方劑,有二陳湯、六君子湯、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洩心湯、半夏厚朴湯、大小半夏湯。

二陳湯:半夏、橘紅(廣陳皮)、茯苓甘草。二陳湯是治痰名方,也可以用在因為胃內停水而引起嘔吐、噁心的症狀。

六君子湯:人參、甘草、茯苓、白朮、陳皮、半夏、生薑、大棗。 功效為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如果腸胃吸收不,推薦可以服用此方劑。

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白朮、天麻、人參、蒼朮、黃耆、澤瀉、陳皮、茯苓、神麯、麥芽、乾薑、黃柏。功效為補脾燥濕,化痰息風。可以用在消化機能失常、吃飽後身體疲倦昏昏欲睡、胃弛緩、胃下垂。

半夏洩心湯: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灸甘草、黃連大棗。功效為和胃降逆,開結除痞。可用於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潰瘍、急性胃腸炎等有寒熱錯雜證者。

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茯苓、生薑、乾蘇葉。功效為行氣散鬱,降逆化痰。此方見於金匱要略,原本用於婦女咽喉部異物感。後來也用在處理人七情之病。這類病人最典型症狀是咽喉中有異物感,想吐也吐之不出,想吞也吞不下,實際檢查咽喉,卻一點異常病變也沒有。

也可以多吃半夏山藥粥,用生山藥和半夏各30克,白糖适量。效用健脾和胃。凡因脾胃虛弱而引起氣逆上衝,嘔吐,可服食此粥。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