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在四物湯中,除了當歸川芎,還有白芍,今天我們就來寫一下白芍。白芍也稱芍藥。

生白芍以養血斂陰平肝為主。酒白芍降低生品酸寒之性,善和中緩急止痛,養血調經。炒白芍藥性緩和,善養血斂陰,溫中止瀉,止痛。醋白芍則引藥入肝增強收斂作用,善斂血止血,疏肝解鬱。

味甘、酸,性微寒,有養血的作用,可以治療面色萎黃、面部色斑、皮膚無光澤。禁忌:產後忌用。歸經:入肝脾血分,為手足太陰行經藥(肺脾)。

據說白芍的發現還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神醫華佗在家裡後院開了一塊藥園、搞起家庭小工廠,自製自銷。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給華佗一棵芍藥,。華佗嘗了這棵芍藥的葉、莖、花之後,覺得平平常常,似乎沒有什麼藥性,就隨手種在屋前。

一天深夜,華佗正在燈下看書,突然聽到有女子哭聲。華佗頗感納悶,推門走出去,卻不見人影,只見那棵芍藥。華佗心裏一動:難道它就是剛才哭的那個女子?他看了看芍藥花,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你自己全身上下無奇特之處,怎能讓你入藥?”轉身又回屋看書去了。

誰知剛剛坐下,又聽見那女子的啼哭聲,出去看時,還是那棵芍藥。華佗覺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將剛才發生的事給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著窗外的花木藥草 說:“這裏的一草一木,到你手裏都成了良藥,被你用來救活了無數病人的生命,獨這株芍藥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華佗聽罷笑道:“我嘗盡了百草, 藥性無不辨得一清二楚,該用什麼就用什麼,沒有錯過分毫。對這芍藥,我也多次嘗過了它的葉、莖、花,確實不能入藥,怎麼說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幾日,華夫人血崩腹痛,用藥無效。她瞞著丈夫,挖起芍藥根煎水喝了。不過半日,腹痛漸止。她把此事告訴了丈夫,華佗才知道他確實委屈了芍藥。

後來,華佗對芍藥做了細緻的試驗,發現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鎮痛、滋補、調經的效果。

 

下一篇蜂膠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Trackbacks

  1. […] 黃連阿膠湯出自《傷寒論》,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此方組成為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這裡有中醫治療失眠案例。 […]

  2. […] 防風通聖散:當歸、白芍、川芎、梔子、連翹、黃芩、薄荷、生薑、荊芥、防風、麻黃、大黃、石膏、芒硝、滑石、甘草。 主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證、惡寒發熱、咽痛。但孕婦忌服。 […]

  3. […] 炒芡實25克,紅棗8枚,炒扁豆20克,糯米100克煮粥,每日一次。可治老年人脾腎虛弱、便溏腹瀉。也可以用芡實、黃精、玄參、龜板、幹地黃、沙參、女貞子、麥冬、天冬、白芍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適於腎氣不足引起的消瘦、心煩失眠、頭昏耳鳴、腰酸遺精等。 […]

  4. […] 傷寒論中有桂枝湯方,由桂枝,芍藥,甘草,生薑組成。如果用於胃寒嘔吐,因本品溫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嘔功良,故有「嘔家聖藥」之稱,若有畏寒嘔吐者,可以用生薑配半夏,即小半夏湯。生薑又可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 […]

  5. […] 但是桂枝也可以和麻黃並用,用來治表實無汗,著名的麻黃湯,處方就有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如果是有虛有汗,則使用桂枝湯,處方有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 […]

  6. […] 百合固金湯在《醫方集解》裡列為補養之劑,主治肺傷咽痛,喘嗽痰血,特別是對痰中帶血的病症,效果尤佳。由百合、當歸、生地、熟地、芍藥、貝母、玄參、桔梗、甘草、麥門冬所組成。 […]

  7. […] 傳統方劑中,小青龍湯:麻黃、芍藥、乾薑、桂枝、細辛、五味子、甘草、半夏。生脈散:人參8克,麥冬10 克,五味子3克,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

  8. […] 3、刀傷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翟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乾薑、芍藥、厚朴各二分,前三味,燒存性,後六味,研為末。兩組和勻。治在傷。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傷,只須用末敷傷處即可。婦女產後亦可服用。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

  9. […] 2.中藥:可以採用傳統方劑十全大補湯、當歸補血湯及補中益氣湯等用來補氣。如果要健胃,則可以使用則以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及溫膽湯為主。如果要提高免疫力,提升免疫力。可以用熟地、黃精、山藥、沙參、枸杞子、山茱萸、當歸、白芍等等。目前據說有更新的中藥研發中,但是我想價錢應該貴的很多,效果是否比傳統的方劑要好,高藥師倒是持保留的態度。 […]

  10. […] 四物湯是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所組成的;藥材相當平價也是四物湯的特點之一,所以很多父母也都是沒事弄點給自己的小孩補補,但是千萬別跟我們用來配排骨的"四神湯"搞混喲!!!四神湯可以愛怎麼吃就怎麼吃,四物湯雖然也是古老的固有成方,但是還是得稍微注意一下什麼體質可以服用,接下來就跟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四種中藥的特性囉。 […]

  11. […] 【製法用量】 黃芩15克、黃連15克、陳皮去白6克、玄參6克、生甘草6克、連翹3克、牛蒡子3克、板藍根3克、馬勃3克、薄荷3克、白殭蠶炒2.1克、升麻2.1克、柴胡6克、桔梗6克。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 […]

  12. […] 1.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症。 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