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是肝炎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尤其在台灣更常發生,藥物本來是要讓身體恢復健康的,沒想到卻引發另外的疾病,台灣人因愛吃藥,除了洗腎比例高了很多以外,也容易因為這樣而引起藥物性肝炎。

90%以上的藥物在服用後,都須經肝臟分解代謝,肝臟就肩負著守門的任務,負責吸收並清除各種藥物、毒物或化學品。如同少林足球的劇情裡面,守門員通常會 受到嚴重的攻擊,也因此肝臟成為許多藥物傷害之對象,產生所謂之藥物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藥物性肝炎發作病人的症狀 與病毒性肝炎類似,常有倦怠、乏力、噁心、嘔吐、腹痛、皮膚泛黃、茶色尿等症狀,其血清肝生化檢查之ALT(GPT)與AST(GOT)常可升高至數百, 甚至數千。

慢性肝中毒者就是因為長期服藥所致,可產生慢性肝炎、肝肉芽腫、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腫瘤。 這些致病藥物以抗結核藥物最多,其次為中草藥、鎮熱止痛藥、抗生素、麻醉藥、抗癲癇藥、降尿酸藥等。藥物性肝炎的死亡率為6.5%,年紀大於50歲、有過敏史、腎功能異常與體重不足、營養不良者為產生藥物性肝炎的危機因子;另外女性同胞、酒癮者或B型肝炎帶原者也較易發生藥物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不容易診斷,因為得排除其他肝病之可能性,並參酌病人的病癥與用藥關係等。若懷疑有藥物性肝炎可能,宜請教肝膽腸胃科專家作進一步的確認。 所幸,大多數急性藥物性肝炎病人,若發覺得早,在未發生嚴重肝病前停藥,90%之病人均能在三個月內恢復正常肝功能。疾病須賴藥物治療,所以藥物性肝炎實在防不勝防。

更危險的是許多號稱不含西藥的健康食品,不良廠商會偷偷加入西藥,民眾如果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就容易吃到這些傷害身體的產品,所以在這裡要呼籲一下用藥五不。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民眾如果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大大降低罹患藥物性肝炎的機會了。

另 外讓肝臟可以適當的休息,或者是減輕肝臟的負擔,都可以讓肝臟更健康。例如:在晚上十一點前就寢,可以讓肝臟好好的排毒。可以服用一些有選擇性的活性碳, 讓身體裡面的代謝廢物代謝出去,但是請注意不要購買到電視上常廣告的那種無選擇性的活性碳喲。長期服用這種活性碳容易造成身體營養不均衡。

結 論:要保肝,千萬讓肝臟多休息,不要酗酒:不要亂吃西藥,或者亂吃中藥。還有那些非醫療專業人員部落格寫的推薦文更是不要相信。

 

下一篇橘青黴素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