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對許多人來說,顯得又熟悉但是不怎麼了解,反式脂肪又稱為反式脂肪酸、逆態脂肪酸或轉脂肪酸。英語為「trans fatty acid」或「trans fats」。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或多元不飽和)。

反式脂肪(trans fat)有兩種,作用大不相同:天然存在的有益健康,人工生成的比豬油還可怕。

天然的反式脂肪(共軛反式脂肪)存在於反芻類動物中,例如牛、羊及乳製品,最具代表性的成分是「共軛(反式)亞麻油酸(CLA,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具有抗癌、降低肥胖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症的功效。

在動物的肉品或乳製品中天然所含的反式脂肪相當少;所以吃天然的食物不用擔心攝取過量的;除非是用天然脂肪反覆煎炸,才會生成小量的反式脂肪。人類食用的反式脂肪主要來自經過部份氫化的植物油。部份氫化過程會改變脂肪的分子結構(讓油更耐高溫、不易變質,並且增加保存期限),但氫化過程也將一部份的脂肪改變為反式脂肪。由於能增添食品酥脆口感、易於長期保存等優點,此類脂肪被大量運用於市售包裝食品、餐廳的煎炸食品中。少吃油炸食物,是降低反式脂肪攝取風險的根本之道。

根據衛生署及消基會的建議,避免成分中含有「氫化植物油」、「半氫化植物油」、「植物性乳化油」、「精製植物油」、「植物性乳瑪琳」、「人造奶油」(黃油)、「人造酥油」(白油),或英文標示上有「Hydrogenated(氫化)」的食品,這些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對身體毫無益處,雖然沒有規定攝取的上限,但還是盡量避免攝取.

 

下一篇牛樟芝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牛樟芝

牛樟芝是台灣特有的品種,牛樟芝是一種多孔性的真菌,只能寄生在台灣珍貴的林木牛樟樹上,所以才稱為牛樟芝.牛樟芝特有的橘紅色也被稱為森林中的紅寶石.

牛樟芝是因為原住民都喜歡喝酒,所以很多罹患酒精性肝炎,有病患無意間喝了牛樟芝熬煮的藥汁,肝病居然神奇的痊癒了,於是牛樟芝一下子變成肝病病人,甚至是肝癌病人最喜好的東西,近年來因為大量的砍伐,野生的牛樟芝幾乎消失,所以培養的樟芝大量出現在市面上,其中培養的方法可以分成三種,常見的有椴木法,液態發酵,固態培養法.

牛樟芝有效的藥理成分主要是三萜類的化合物,也是牛樟芝苦味的來源之一,而牛樟芝主要的功能除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防止過敏,促進肝功能以及降血脂,降血壓的作用.

而分析野生樟芝和實驗室培養的牛樟芝的異同,主要是看指紋圖譜(finger print),我們發現,固態培養一個月的牛樟芝即能達到和野生樟芝一樣的藥理成分。而市售牛樟芝越大片越貴,實在是因為抓到消費者物以稀為貴的心理,其實完全沒有道理,再實驗室培養出的牛樟芝,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品質更好,更能夠為人體充分的吸收.

選購市面上琳琅滿目的牛樟芝,消費者往往會昏了頭,不該如何是好,其實在國外都有告訴我們如何評斷一個藥品,或者是健康食品的準則。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安全,牛樟芝在野生栽種的時候,最嚴重的就是農藥的污染或者是重金屬,所以選購的時候,千萬不要選號稱野生栽種的產品!

以上所述成分,療效未經人體實驗證實,僅可供參考。

 

下一篇糖尿病治療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