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衰竭的病人能避免洗腎嗎

洗腎這個名詞,對於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慢性腎衰竭的病人,最想知道的就是是不是可以不用洗腎,洗腎病人雖然還是正常的活下去,但是對於生活品質的破壞和影響,是正常人所無法想像的,台灣因為健保制度設計的問題,導致洗腎病人每年增加的比例世界第一,不知道有多少病人是不需要洗腎,而冤枉做了黑心醫師的搖錢樹,當然也有些病患是誤信第四台或者一些黑心藥師的推薦,而買了所謂的保健腎臟的藥品,而這些藥品裡面有些因為含有大量的類固醇,而讓病人需要提早洗腎.

在台灣,慢性腎衰竭CKD或者是尿毒症,最常見的原因通常都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第二是糖尿病,第三則是高血壓,這三種疾病引起的慢性腎衰竭CKD占了大部分,通常檢查的時候,只要血清肌酸酐大於正常值,就表示病人的腎臟功能只剩下不到一半,而且每一個病人腎功能惡化的速度都是固定的,但是如果病人不乖乖就醫,而迷信偏方的話,則速度會變快,如果控制好的話,可能數十年才變成尿毒症,也就是說該病人在有生之年都不需要洗腎,因此就腎臟科醫師的眼光看起來,該病人已經可以算是「痊癒」了。

但是究竟有什麼治療方法這麼神奇,可以使慢性腎衰竭病人CKD免於洗腎呢?當然不是換腎臟,如果得到慢性腎衰竭CKD,應早期去看腎臟專科醫師,並與醫療人員密切配合,如此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慢性腎衰竭的治療方法如下:

  1. 避免下列可能惡化腎功能的因素:濫用藥物是最重要的,通常濫用不明藥品,或者服用感冒藥水上癮,都是常見的問題。
  2. 低蛋白質飲食: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0.6公克的高生理價質蛋白質(如:動物性蛋白質、蛋、乳等)。以減少腎臟負擔.
  3. 若有高血壓、心臟衰竭或嚴重水腫,則必須攝取低鹽飲食(每天3公克食鹽).
  4. 若有少尿(尿液每天少於500毫升)及嚴重腎衰竭,則必須攝取低鉀飲食。
  5. 治療原發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及免疫性腎小球腎炎等。
  6. 嚴格控制高血壓:若蛋白尿每天大於2公克,則治療目標為125/75mmHg,若蛋白尿每天少於2公克,則治療目標為130/85mmHg。
  7. 若尚未嚴重腎衰竭(例如:血清肌酸酐小於4mg/dl),則可以使用血管張力素轉換脢抑制劑或血管張力素第一型受器抑制劑治療。
  8. 降低蛋白尿:控制高血壓及血管張力素轉換脢抑制劑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9. 可使用特殊活性碳來清除血液中的廢物.

總之,慢性腎衰竭的治療在最近幾年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醫學界對於此症也不像以前那麼悲觀了,現在的腎臟科醫師已經可以更積極的治療這些病人,最近有一種新藥已經拿到許可證,可以延緩慢性腎衰竭CKD的進展,可惜健保尚未給付。

 

下一篇大腸激躁症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又稱為急躁性腸症候群,英文縮寫為IBS,是一種腸道異常的疾病,其症狀可包含腹痛、脹氣、腹脹、解便不完全的感覺,或糞便中出現黏液。幾乎每位成人都曾經歷過其中一或數種狀況。

但是如果這些症狀一起出現,而且持續存在,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的話,就可稱為是一種功能性的疾病。大腸激躁症不會致命,也算不上非常嚴重的疾病,但很少被根治,且終其一生都會出現。通常大腸激躁症的患者之解便習慣無一定之準則-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有時短期內會同時發生這兩種狀況。

大腸激躁症不容易診斷的原因,在於其症狀無法由具體的病灶來解釋,甚至也無法明確地以病理生理學闡明。雖然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腸道有明顯的功能異常,但是因為目前的科技尚無法精確衡量,也缺乏適當的診斷工具及相關的檢查。因此,臨床上多只能由患者描述的症狀,來診斷大腸激躁症之存在。

以下為可能為誘發大腸激躁症的原因,但醫學上目前尚無定論:

(1) 腸道蠕動功能障礙

這一派學說主張部分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腸道,比一般健康的人蠕動要緩慢,或者是較快,另有部分患者為快慢交替出現,型態多變。目前這派學說仍有待以腸道蠕動之研究結果證實。

(2) 飲食因素

若讓正常人減少纖維素的攝取,也會產生大腸激躁症類似的效果。然而,並無研究證實大腸激躁症患者,攝取之纖維素 量與正常人有異。因此,纖維素的缺乏是否為大腸激躁症的主因,似呼有待商榷。雖然許多大腸激躁症的患者認為大腸激躁症之發作與特定食物有關,但這不易以客觀方法證實。事實上,攝食本身即可刺激腸道蠕動。可在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可以用一種非特異性之方式刺激症狀產生,但目前尚未證實與何種特定食物有關。

(3) 神經異常

另一種學說,認為大腸激躁症的症狀,是源於腸道神經控制系統之異常,而非腸道本身。目前許多研究著重於腸間神經叢。針對腸間神經叢及其與中樞神經系統關聯之研究,已開啟了一個新的領域。學者認為,了解腸間神經叢之生理特性及化學組成,有助於解開大腸激 躁症之謎團。舉例來說,睡眠期腸道的電氣活動頻率與大腦相同,且患者多有不正常的 快速動眼期睡眠。然而,目前尚未証實腸間神經叢為大腸激躁症之主要病因所在。

(4) 感覺異常

從1980年代開始,感覺異常之理論被提出,並引起廣泛的注意。許多研究發現,當直腸或乙狀結腸中置入氣球,開始打氣時,大腸激躁症患者會比正常人在較小的打氣量或壓力下即感到不適或疼痛。類似的狀況,也會出現在小腸,甚至食道。然而,大腸激躁症患者皮膚感覺疼痛之閾值與正常人無異,甚至更高,因此有 ”腸道過度敏感” 之理論。這可解釋為何大腸激躁症患者對正常之刺激過度敏感,而產生不正常之反射及腸道運動。但導致腸道過度敏感的原因,又是什麼?
以下數種狀況,被認為可能造成腸道過度敏感:

-腸道黏膜受損(如發炎、感染或暴露於有毒化學物質中)
-腸道肌肉過度伸張
-脊髓神經之交界處有滲漏現象
-某種誘發訊號由較高層次之神經中樞經脊髓神經下傳

(5) 腸道與大腦之訊息交流異常

此理論除了融入前一理論外,亦兼顧心理及生理因素,亦能嚴重影響症候之形成。

藥物治療

以腹瀉為主之大腸激躁症:

此類治療大腸激躁症的藥物,目的在於減少解便次數及急迫性。可使用嗎啡衍生物,膽鹽結合劑,及抗憂鬱劑等。有些患者對鈣離子阻斷劑及抗乙醯膽素劑有反應。 Loperamide則可延長小腸及整個腸道之傳遞時間,減少解便次數,改善軟便、解便急迫及腹鳴現象。還有一種5-HT3之拮抗劑,是近年研發之新藥。

以便秘為主之大腸激躁症:

此類治療大腸激躁症的藥物,目的在於增加糞便中之水份及份量,減少排便之困難度。可逐漸增加食物中之纖維,但可能同時製造大量腸氣。此類病患應避免使用減緩胃腸蠕動之藥物及瀉劑,因它們可能傷害大腸之神經功能。適合之藥物,包括鎂鹽,乙二醇。目前亦有研究著眼於5-HT3 促進劑之療效。

以疼痛為主之大腸激躁症:

此類治療大腸激躁症的藥物,屬於肌肉鬆弛劑及鈣離子阻斷劑。對於整體症狀及疼痛改善方面,肌肉鬆弛劑明顯優於安慰劑(p<0.01),於腹 脹、便秘方面則無明顯療效,但亦無副作用。Mebeverine 為一種不含抗乙醯膽素效果之肌肉鬆弛劑,可抑制迴腸及結腸之蠕動。對 80% 以上之患者有效。此外,pinaverium 為選擇性之腸道鈣離子阻斷劑,可抑制腸道之蠕動及傳導過速,因而減輕攝食後之腹痛。

因為大腸激躁症診斷不易,常被誤診為便秘或者腹瀉,如果有便秘或者是腹瀉經過看診後,並未得到妥善改善的時候,也許可以尋求專業的腸胃科醫師,台北榮總的張扶陽醫師是這方面的專家.

 

下一篇逆流性食道炎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