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連續幾年參加華文部落格大賽都沒有得獎,但還是努力的參加,也感謝主辦單位讓我入圍,也希望能夠真的得獎!
下一篇無條件換威敏
致力於傳播正確醫學觀念,以期突破媒體的壟斷
by admin
雖然連續幾年參加華文部落格大賽都沒有得獎,但還是努力的參加,也感謝主辦單位讓我入圍,也希望能夠真的得獎!
下一篇無條件換威敏
by admin
可能大家有注意到,最近我的文章並不是很穩定,並不是因為我偷懶,而是我從年初就開始準備移民到台南來,最近已經搬到台南東區了,很多人問我是否為台南人,事實上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也在台北生活了四十多年,大部分的朋友也都在台北,可是因為要照顧生病的父親,還是毅然決然的離開我所熟悉的環境,帶著我的家庭一起遷移,兩個小朋友雖然也捨不得台北,但也只好隨著我一起搬家。
台北和台南,這兩個有趣的城市,有一些類似的地方。台南是最早發展的城市,台北是最繁華的城市。台南出過總統,台北也是。台北的官僚效率高,台南的人親切。台北的車多卻不塞車,台南市區的路亂七八糟,有點像是中永和的放大版。台北的醫療資源多,台南只有成大醫院,奇美,市立台南。
成大的醫療人員非常認真親切,完全是台北的醫院無法相比的,如果身體不好的網友,將來可以考慮到中南部度過退休的生活,可以多活幾年喲。
希望台南東區的網友可以給我留言喲,謝謝!
下一篇拉肚子需要止瀉嗎
by admin
安慰劑效應是在1955年由畢闕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英語: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讓你吃了不是藥品的東西卻可以產生跟藥一樣的效果。
Beecher博士在他的研究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現今有醫學報告安慰劑效應竟然可以達到30%-50%)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表示有關痛症得到舒緩。重要的是,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主觀的感覺,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這個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沒有出現於非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
更有神奇的數據:Andrew F. Leuchter於2002年以定量腦電圖技術研究安慰劑效應,其研究發現出現安慰劑效應的憂鬱症病人,大腦血液的流動會出現變化,而對抗憂鬱藥有反應的病人,亦有同樣的腦部功能變化。
其他研究發現用安慰劑自殺率是30%, 而用真藥是40%。花了大筆金錢只得到10%的差距?
一般所認知的安慰劑大都使用在實驗中,當成對照組。實際上醫療亦大量甚至是濫用安慰劑效應。例如: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病毒感染。雖然抗生素明顯對於病毒無效果,但是病人在接受了抗生素的治療後,的確明顯有縮短療程的情況出現。一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使用維他命來治療疲勞這件事情上。
但安慰劑在醫療上仍有其意義。安慰劑效應雖然只是由無效藥物所引起,但更應該視為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為何名醫和實習醫師使用同樣的藥物治療完全一樣的病症,名醫的效果會好上很多,並不是名醫醫師高明,完完全全就是安慰劑效應。同樣也可以解釋藥品經過廣告以後,民眾吃了會覺得效果比較好。高藥師在這裡要安慰那些社區藥局的藥師,消費者為何堅持一定要買電視廣告的產品,明明成分一樣,寧願花上多幾十元去購買,非關人性,而是安慰劑效應。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的照料也會影響病人的治療體驗,減輕痛楚及影響其他結果。話說回來,一樣的藥品,病人看過醫師以後再吃,效果會比直接去藥局買效果要好,這無關藥師專業不夠,一樣是安慰劑效應使然。
安慰劑效應也一樣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明明市面上有那麼多成分普通,偷工減料的健康食品,甚至還有過期重新包裝重新販售的。可是一樣有不錯的銷路?原因無他,也是安慰劑效應作怪,就算是麵粉一樣會有30%的有效率,也難怪現在藥局的裝潢也越來越華麗了。
下一篇藏紅花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