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保護的內容: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健康食品

這篇內容透過密碼進行保護。如需進行檢閱,請於下方欄位輸入密碼: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糖尿病的種類

糖尿病的病人可以簡單分成兩種,一種是胰島素依賴型的,一種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的,也就是說區分的標準在於是否胰島素和糖尿病的致病關係。

胰島素依賴型的病人,我們稱之為第一型的糖尿病人,是因為身體分泌胰島素不。可能在任何的年齡發病,通常在三十歲之前就發病,但是非常少見,比率上只有2%不到,雖然比率少,但是症狀卻比較嚴重,而且體型不胖,一發病就必須使用胰島素,這類的病人治療也比較難,易併發酮酸中毒及低血糖,可能和病毒感染引發自體免疫有關。

非胰島素依賴型的病人,我們稱之為第二型的糖尿病人,身體分泌的胰島素正常,但是卻因為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通常這類的病人沒有知覺,發現之前可能有十年的病史,一般來說,應該在四十歲之後發病,但是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這種病人佔了95%以上,有60%以上的病人都是肥胖的,這類型的糖尿病人是比較好控制的。

 

下一篇二型膠原蛋白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應用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糖尿病系列七:血糖與糖化血色素

血糖監測是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和維持良好血糖的必要工具,血糖值對於糖尿病病人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不管是任何一種糖尿病治療計劃都必須透過血糖的監測來達到目的。定期而且經常的血糖監測除了可以避免高血糖帶來的問題外,還可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如果糖尿病患都回到門診回診來測血糖,除了不方便以外,也只能代表檢測時當時的血糖,絕對不足以表達糖尿病控制的情況。為了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最有效的辦法是經常作血糖自我監測。

血糖監測的方法簡單來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醫院常用的血漿血糖檢查,另外一種就是我們平常使用血糖機的全血檢查,血漿血糖檢查因為手續複雜只能在醫院作,但比較準確。全血血糖檢查是利用血糖機來檢測,雖然準確度差一點,但是仍然有其代表性,,所以國內各大醫學中心都極力推廣血糖的自我監測,改善國內糖尿病人血糖控制。

定期而且常常血糖偵測可提昇良好的血糖控制,理想的偵測時間是三餐前及睡前。因為這些血糖值可以幫助你的醫師確定血糖問題所在,及調整胰島素劑量和食物量的需要。

一般而言,血漿葡萄糖濃度比全血葡萄糖濃度高百分之十五(不是15 mg/dl),一般可以用下列公式一換算,但如合併有貧血或多血症之病人,則用公式二換算:
公式一:血漿葡萄糖濃度=1.15×全血葡萄糖濃度
公式二:全血葡萄糖濃度=血漿葡萄糖濃度×(1-0.37×血球容積)

 

但是血糖檢查僅可代表短時間的血糖波動,相對於長時間的控制,必須參考糖化血色素。

 

糖化血色素是一種紅血球中的血紅素,但是上面有附著葡萄糖,每個紅血球中都有少量葡萄糖永久性地附著在血紅素上,血糖愈高,永久性附在血紅素上的糖份就愈多,所以利用糖化血紅素的百分比可以反映出紅血球生存期間內的平均血糖濃度。

糖化血紅素有時候會有不同的名稱,如A1、A1c,這些都代表血紅素中不同的含糖部份,各自有不同的檢查方法和判讀標準。不同的糖化血紅素或相同的檢體在不同的地方都會有不同的數據,所以在判讀前必須知道該實驗室之正常值。

至於糖化血色素的正常值,普遍來說,是介於5.5%-7%之間,如果7%以上,就會建議開始服藥,而低於5.5%,發生身體功能障礙的風險,每年增加1.25倍。由此可知糖化血色素並非越低越好。

失血、溶血性貧血還有血紅素的疾病可影響糖化血紅素,檢查糖化血紅素可幫助你確定你的血糖檢查是否正確,判定治療計劃是否成功,但是不能以糖化血紅素取代血糖檢查作為糖尿病控制的唯一指標,也不能以它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的單一依據。必須同時考慮兩種數值,才能達到最好的控制。

 

下一篇貝樂克和喜必福納入健保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