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藥師網

良醫專訪–謝中孚醫師三

經過上次的專訪之後,許多網友寫信來要求能夠針對失眠這個令人煩惱的課題來請教謝醫師,於是我們約了第三次的專訪

中醫對於失眠診斷有別於西醫,是以辨症論治為分類,依臨床表現與舌診脈診等有肝鬱化火、痰熱內擾、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等分類,至於藥物治療方面,比我懂中醫的中醫師多的是,我就不在此贅述了。

 

一樣是根據辨症論治的方法,先選主要經絡之主穴,再依症狀加減穴位。例如心脾兩虛者,除主穴可選主治心胸、神經精神疾病的手少陰心經之神門、主治脾 胃系統疾病之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外,可再加上主治泌尿、生殖系統與神經精神疾病 等之足太陽膀胱經之心俞、脾俞等穴位。

理論上一樣的穴位應有一樣的療效,因此不同人針一樣的穴位也應有一樣的療效;但 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重點在於正確的診斷以及想治療甚麼,診斷對 了,治療就看你想如何治了,有人強調手法,須得氣療效才好;有人強調配穴;辨症 不同,穴位組合也不同;有人強調一穴多治,穴位少但可治多種疾病等等,因此整體 而言就算治療某一種症狀大家都用一樣的穴位,知與不知治療重點在療效上還是有些 許差異的。

 

單純針灸無法根治過動兒的症狀,但搭配藥物飲食等治療卻不失為一好的輔助性療 法,之所以不提是因為希望家中若有過動兒或疑似過動兒時,我會建議先接受小兒神 經科或精神科等的鑑定,甚至接受治療後再接受針灸治療,而非以針灸治療作為第一 選擇。

 

是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結合西醫肌肉注射之給藥方式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依其注射劑之不同分類可分為下列數種:小劑量藥物注射、穴位封閉、水針法、穴位充氧法、空針法、穴位充氧法、穴位自血法、氣針法、皮內注射法等。

穴位注射為結合中西醫之概念並活用於醫療之成功療法,結合中醫之經絡與西醫之誘發點與反射區,配合注射器與藥物之刺激使得治療效果更為提昇。

  • 用藥量少,穴少而精

穴位注射優於其他注射方法除療效迅速外,選穴也少於一般針刺數量。每次治療選穴也界於1-4穴,很少超過5穴即可達到療效。而每一穴之劑量也界於0.1-2ml即可,較其他注射方法節省藥物即可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一般建議每週注射2-3次,一個療程5-12次,療程間隔3-5天為佳。

劑量

肌肉層薄如頭面部劑量須小,厚者如四肢腰背等劑量較大;年老體虛者劑量須小;年輕建壯者劑量較大;每日用藥量建議不超過肌肉注射最大量。

禁忌

孕婦不宜針,曾有暈針經驗或藥物過敏史者選用針頭或藥劑時需特別留意,不勉強治療。

藥物禁忌

某些藥物有配藥禁忌,混用會引起沉澱或變色均須詳加留意。

下一篇電波拉皮和光波拉皮的比較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