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

類固醇又有美國仙丹之稱,發明之初,因為效果奇佳,受到許多醫師的愛用,故有仙丹之稱,但是也因為副作用大,許多名眾認為是洪水猛獸,到底類固醇是好是壞,高藥師馬上來介紹。

類固醇的學名叫做『腎上腺皮質素』,正常人的腎上腺每天都會分泌一定量的類固醇來維持體內正常的生理運作,如調節血醣、蛋白質、脂肪、及電解質的代謝,它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很多疾病都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類固醇來治療,例如常見的氣喘,皮膚病,風濕,甚至敗血症都會需要使用類固醇來治療;但是類固醇令人害怕的地方在於副作用太大,最常見的就是月亮臉和水牛肩,另外還有包括水腫,胃出血、骨質疏鬆、生長遲滯等等。

類固醇為什麼這麼有效呢?類固醇的作用機轉如下:類固醇進入體內以後,會穿透細胞膜後會和細胞質上的受器結合,此結合體會和去氧核糖核酸(DNA) 起作用,進而製造出特殊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會產生不同的藥理作用。

在臨床上,皮膚科是使用類固醇最頻繁的,而皮膚科給的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也幾乎都含有類固醇,這樣類固醇依據臨床上的試驗及它們對血管收縮能力之強弱,可以劃分為四級,強度以第一級最弱,依序遞增,第四級最強。

如果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類固醇是很安全的,而外用之類固醇藥膏對臉部、腋下或胯下病灶宜特別謹慎,不宜過量,也不應擅自塗抹於有傷口的位置,如青春痘、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因為類固醇會降低免疫力,如果塗抹於有傷口的地方,反而會造成細菌大量繁殖。

結論:不要將自己的藥膏和他人分享,尤其不要隨意塗抹於嬰幼兒的皮膚。

 

下一篇超級葡萄糖胺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雙酚A

提到雙酚A,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是如果提到環境賀爾蒙的話,就清楚多了。最近三聚氰胺的事件,讓大家開始重視到身邊到底有多少的致毒物,其實這種雙酚A的為害,可能不會小於三聚氰胺。通常我們會經由奶瓶或者罐頭的內附膜吃進去雙酚A。

大家怕給寶寶喝不好的奶,怕奶粉裡面加了不該加的東西,例如三聚氰胺,但是卻忽略了牛奶裡面可能非常安全,但是問題也可以能出在奶瓶!早期的奶瓶都是玻璃做的,但是因為容易打破,所以慢慢就改成塑膠製的奶瓶,但是這塑膠奶瓶在泡牛奶的時候,還比較沒問題,可是大家在消毒的時候,都用蒸氣來消毒,要知道蒸氣的溫度可是超過100度的,一般的奶瓶只有可以耐溫到180度而已,所以這些塑膠奶瓶會溶解出一種特殊物質,我們稱為雙酚A,這種物質如果長期累積在寶寶的身體裡面的話,會擾亂兒童的內分泌系統,可能造成肥胖,免疫系統失調,性早熟,甚至提高罹患乳癌,睪丸癌的機率。

雙酚A又稱為二酚基丙烷。它是由苯酚、丙酮在酸性介質中合成的白色粉末,是環氧樹脂、聚碳酸酯、聚芳酯、酚醛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阻燃劑等產品的重要原料。雙酚A在高劑量時的確會有雌性荷爾蒙的效力,在低劑量下的效應尚未有定論;我們生活週遭充滿以雙酚A為材料所製成的產品,雖然雙酚A容易分解、不易在體內累積,經由產品所釋放的量低於歐盟共同體食品科學委員會所規定的量,但仍建議衛生主管機關確保消費者選擇的權益,應於產品上標示清楚材質,過舊的塑膠製品應摒棄不用,才可降低雙酚A對人體的影響。

大家可以改用矽晶奶瓶,購買前可以看看上面的標示。也不要把塑膠製品裝食物直接加熱,或者把有刮痕或者破損的塑膠奶瓶丟棄。

 

下一篇標靶治療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應用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