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痛還是關節炎

最近寫了幾篇關於生長的文章,有網友寫信來問關於生長痛的問題,還請我看一個貴到要死的產品是否有效,居然十天要1980元。看來民眾對於這類知識還是非常需求的,一般家長碰到小兒有不知名的痛,帶去診所甚至大醫院時,醫師通常會告訴你是生長痛,面對於小寶貝的痛,家長自然是心如刀割,不然就是一直換醫師,但是得到的答案都相同,但真的都不能給小孩一點幫助嗎?

生長痛雖然常見,但是也常容易和幼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搞混,生長痛有什麼特點呢?

  1. 年紀:好發於四歲到十歲之間。
  2. 時間:晚上或者休息時候。這時候反而沒有大量的運動。
  3. 發作部位:常發生於下肢的大腿或小腿肌肉,關節部位很少。如果常痛於關節,則可能不是生長痛。
  4. 治療:即使不投予藥物也會自然恢復。理論上也不需要用任何藥物。許多消炎止痛藥對於兒童的安全性也未建立。

以上的標準說法,看起來就是鼓勵家長要堅強一點,但是如果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就會複雜很多了。

根據生長痛的方式不同,有不同的改善方式,如果痛在骨,則補腎;痛在筋,則補肝;痛在肌肉,則補脾(腸胃)。至於如何補法,如何判斷寒熱性體質,不怕虛不受補,請來信詢問。

 

下一篇補骨脂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長高還是揠苗助長

上一篇鐵證如山的文章刊出之後,實在嚇了我一跳,從來沒有一篇文章可以收到五十個以上的詢問,讓我覺得應該要寫篇文章來澄清一些觀念,也讓大家能夠不要花錢又傷了身體。

Q:我研發的長高新配方是長高藥嗎?
A:不是的。我必須先告訴大家市面上的所謂轉骨方,幾乎都是以刺激生長為主,告知大家在發育的時候可以幫助轉骨,事實上我並不贊成這樣的方式,因為花早開就早謝,不要用人力去改變自然。我們可以發現熱帶人種發育的早,其壽命也比較短;相反地,寒帶人種因為發育晚,反而壽命比較長。使用刺激生長的轉骨方就是揠苗助長。

Q:既然不是長高藥,為何可以長高?
A:中國人常說:水到渠成。長不高有很多原因,例如:鈣質不夠,生長激素不足,脊椎側彎….等等。但是如果營養不夠,或者是體質偏虛寒,往往是現在小孩無法長高的原因之一。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我們透過吸收足量的鈣質以及膠質,還有讓偏寒的體質改善,打造一個適合生長的環境,等到身體自然分泌生長激素的時候,才可能沒有副作用的長高。

Q:幾歲的小孩適合吃?
A:有人會擔心太早吃鈣質會造成生長板過早閉合,影響正常的發育。其實只要三四歲以後,透過正常的補鈣,而不是大量而無限制的服用,是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如果再加上枸杞和山藥這樣的中藥來補腎,中醫認為腎主骨,有了這兩種成分的加持,才可以讓補充的鈣質被吸收,才能真正長高,而不是造成結石。

Q:為何不到發育的時候才吃?
A:如果是轉骨方才需要配合發育的時間,但是我們必須強調一個觀念,生長和發育是不同的。生長是隨時進行的,但是發育有特定時間點。因為生長是隨時進行的,所以最好能夠隨時補充營養,讓身體隨時有充足的營養可以利用。

 

下一篇鐵證如山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在1955年由畢闕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英語: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讓你吃了不是藥品的東西卻可以產生跟藥一樣的效果。

Beecher博士在他的研究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現今有醫學報告安慰劑效應竟然可以達到30%-50%)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表示有關痛症得到舒緩。重要的是,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主觀的感覺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這個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沒有出現於非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

更有神奇的數據:Andrew F. Leuchter於2002年以定量腦電圖技術研究安慰劑效應,其研究發現出現安慰劑效應的憂鬱症病人,大腦血液的流動會出現變化,而對抗憂鬱藥有反應的病人,亦有同樣的腦部功能變化。

其他研究發現用安慰劑自殺率是30%, 而用真藥是40%。花了大筆金錢只得到10%的差距?

一般所認知的安慰劑大都使用在實驗中,當成對照組。實際上醫療亦大量甚至是濫用安慰劑效應。例如: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病毒感染。雖然抗生素明顯對於病毒無效果,但是病人在接受了抗生素的治療後,的確明顯有縮短療程的情況出現。一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使用維他命來治療疲勞這件事情上。

但安慰劑在醫療上仍有其意義。安慰劑效應雖然只是由無效藥物所引起,但更應該視為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為何名醫和實習醫師使用同樣的藥物治療完全一樣的病症,名醫的效果會好上很多,並不是名醫醫師高明,完完全全就是安慰劑效應。同樣也可以解釋藥品經過廣告以後,民眾吃了會覺得效果比較好。高藥師在這裡要安慰那些社區藥局的藥師,消費者為何堅持一定要買電視廣告的產品,明明成分一樣,寧願花上多幾十元去購買,非關人性,而是安慰劑效應。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的照料也會影響病人的治療體驗,減輕痛楚及影響其他結果。話說回來,一樣的藥品,病人看過醫師以後再吃,效果會比直接去藥局買效果要好,這無關藥師專業不夠,一樣是安慰劑效應使然。

安慰劑效應也一樣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明明市面上有那麼多成分普通,偷工減料的健康食品,甚至還有過期重新包裝重新販售的。可是一樣有不錯的銷路?原因無他,也是安慰劑效應作怪,就算是麵粉一樣會有30%的有效率,也難怪現在藥局的裝潢也越來越華麗了。

 

下一篇藏紅花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