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流感疫苗就不會感冒嗎

最近幾年,政府相關部門〝大聲疾呼〞希望民眾能夠配合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簡稱流感疫苗)的宣導;可是打了流行感冒疫苗就不會感冒嗎?流行感冒和感冒有什麼不同?而打了流感疫苗是不是等於多感冒一次?許多的疑問都會出現在民眾的腦海裡。

流感就是流行感冒的簡稱,但是流行感冒和感冒完全不同,首先我們來介紹大家比較熟悉的感冒.

感冒其實是許多種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統稱。通常我們只要有一些咳嗽流鼻水或者頭痛,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已經得到感冒了,而這些所謂的感冒病毒因為侵襲的主要部位是上呼吸道的細胞,所以也被稱為上呼吸道感染,如果鼻黏膜發炎就會鼻塞、流鼻水、打噴涕;咽喉部位的黏膜發炎就會咳嗽、喉嚨癢、喉嚨痛。絕大部分主要的徵狀(尤其是發燒)通常持續兩、三天,之後一周內便會逐漸緩解久。另外有小部分的比例是細菌感染,所以其實感冒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的.

一般醫師對於治療感冒,都是以症狀治療為主,因為病毒其實無藥可醫,所以藥物只是減輕病人不舒服的症狀,最常見的處方不外是止痛退燒、止咳、化痰、減少流鼻水的藥物,而最佳的抗病毒處方其實是病患本身的免疫力,可以多吃一些益生菌來幫助度過這段期間,如果可以多休息對身體的恢復會很有幫助。

雖然絕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自行恢復,但是仍有少部份的病患,尤其是嬰兒及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家,有可能會因為發炎,而導致細菌有機可乘,造成次發性的細菌感染引發如鼻竇炎、中耳炎甚至肺炎等併發症。甚至有引起敗血症而導致生命危險的,所以醫師的評估及併發症的治療,便更形重要了。

而流行性感冒是專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因為症狀和感冒非常相似,所以流行性感冒常常容易被混淆在一堆由其他感冒病毒所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中,但是流行性感冒在臨床上及流行病學上有許多跟其他感冒病毒不同且重要的特點:

一、除呼吸道症狀外,全身性症狀(如發燒、肌肉酸痛、倦怠感)比一般感冒嚴重許多。相反的,上呼吸道的症狀反而不明顯或較輕微。

二、病毒本身的致病力及毒性,或產生性併發症的機會比一般感冒嚴重,尤其在特定的族群,如嬰幼兒、老年人、癌症及慢性疾病病患。

三、由於流行性感冒病毒的高傳染力,潛伏期短,加上它可以侵犯所有年齡層,因此往往伴隨大小不等的流行,此時常可看到家庭中多位成員同時感染發病。

流行性感冒的症狀一般出現的比較急速,尤其是突然的高燒(可達40℃)及嚴重的全身性肌肉關節疼痛,加上極度的倦怠感,簡單的說,流行感冒的症狀比感冒嚴重很多,甚至嚴重到而無法上班、上學。

因為流行性感冒的症狀很嚴重,會讓特殊危險群需要住院治療,甚至死亡,所以如果能夠施打疫苗,降低罹病率,是政府部門努力的目標。根據國外文獻,流感疫苗的保護力雖然因不同族群而異,平均約可達30~80%。對健康的成年人有70~90%的保護效果;對安養機構老年人僅有30~40%的人可以完全免於發病,但是疫苗接種後所產生免疫力提供的保護作用,仍然可以減少50~60%的後續住院需求,並可以減少80%因流感所造成的死亡率。

但是流行感冒和一般的感冒不同,所以雖然打了流感疫苗,還是有可能得到感冒的.

 

下一篇降血糖就可以控制糖尿病嗎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降血糖就可以控制糖尿病嗎

糖尿病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好像排在第四名,但實際上卻是排在第二名,因為第二第三名的心臟病還有心血管疾病中,有很多的病患是因為糖尿病的併發症所引起的,所以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但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卻常常被忽略,以至於造成很大的傷亡。
糖尿病最常見也最可怕的併發症就是尿毒症,許多糖尿病患者在罹患糖尿病以後,經過十年到十五年,約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會產生尿蛋白的症狀,若沒有最好控制可能會漸漸演變成慢性腎功能衰退甚至惡化成尿毒症,這期間腎功能的變化,會影響血壓的變化,在國內尿毒症患者約有四分之一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

糖尿病第二個併發症就是神經病變,發生神經病變原因有的與血液循環有關,有的與代謝異常有關。而神經病變的臨床症狀,可能包括膀胱無力、腹脹、便祕、瀉肚、陽萎、對冷熱感覺差,另外造成手腳無力酸麻刺痛,嚴重時甚至當腳底出現傷口時病人也沒有絲毫不感覺疼痛,因此糖尿病人要特別注意足部的護理照顧。

糖尿病第三個併發症就是高血脂和高血壓等症狀,這些都是促成動脈硬化的原因,隨之而來的是腦中風、心肌梗塞、末梢血液循環不良。關於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的情形,主要發生在胰島素分泌極端缺乏,以及體型肥胖的病人居多。在體型肥胖的病人,雖有較高的胰島素,但是體內對胰島素的作用有相當的抗拒性,在胰島素作用無法發揮的情況下,游離脂肪酸也會高起來,小部分的病人也可能合併膽固醇的上升,一方面有害於人體的脂肪上升,一方面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反 而下降。為了防止血管硬化,最重要的是控制體重、使其血脂肪正常、治療高血壓、避免抽煙、動物性脂肪儘量少吃。


糖尿病常伴隨著許多的慢性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在臨床上表現為心肌梗塞、心絞痛、失明、尿毒症、鬱血性心臟病衰竭、神經傳導障礙和傷口不易癒合等。

目前絕大多數糖尿病專家的看法是,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愈好,對病人愈為有利,愈能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事實上不然,控制糖化血色素的重要性遠比控制血糖來的重要,根據衛生署的追蹤,在基層醫療診所就診的糖尿病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家,檢驗這些患者的糖化血色素 (HbA1c)有一半以上不及格,糖化血色素的標準,美國訂為百分之七以下為良好,歐洲則訂為百分之六點五,如果超過百分之十二,就可能發生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失明等等。

一般的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藥來治療糖尿病,剛開始只需要一種降血糖藥,時間久了以後會需要吃到三種以上的西藥,因為這些治療的概念就是將血糖牢牢控制在一定的標準以下,而不去管為何血糖會升高.所以才會有病人吃了藥以後,反而產生低血糖的現象.

穩定血糖比降血糖來的重要傳統的治療方法,祇是一味的降血糖,結果身體的血糖濃度忽高忽低,實際上對身體不好,應該回到糖尿病的起源,修復胰臟的貝他細胞,或者讓胰島素的利用效率提高,才是根本之道.

 

下一篇一定要去的醫學演講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