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回顧

相對於去年的頹廢,今年算是比較振作了,慢慢從父親過世的陰影中走出來了。天空的顏色也慢慢明亮,到底我今年做了哪些事情呢?

最重要也耗時巨大的就是我們終於把我們的購物網站,徹底的更新了一遍,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不到十個產品,是!我們硬是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把我的購物車打扮的漂漂亮亮,這得感謝我們的美工,居然能聽懂我的描述,做出我滿意的作品。

另外,我想了很久,但是一直沒成功的寵物保健食品,終於上市了,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還是在今年七月上市了,覺得很開心,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存活,我還是踏出這一步了。

另外就是感謝一位李藥師,雖然素昧平生,但是幫我介紹不少生意還有藥師,讓我在台南也逐漸認識一些人。也感謝鄰居的許藥師,建立的讀書群組,讓我在忙碌之中,可以獲取許多知識,不至於退化。

最後感謝Terry陳,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有機會進到京東,雖然自己的產品也許不是那麼好賣,但是感念Terry發達不忘貧賤之交,有好處還能想到我,在台灣這個勢利的島嶼,令人如冬天抽中暖爐一樣開心。

明年是非常辛苦的一年,因為我又要下海了,這是第三次開藥局,有別於傳統的社區藥局,這次接手的是門前藥局,之後會給大家發文章。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病歷要的是本土化不是中文化

轉載自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聯副刊

ID-100249052
Image courtesy of phasinphoto at FreeDigitalPhotos.net

 

近日由於立委提案修改醫療法,病歷中文化議題再度被搬上檯面。明明大家使用的是中文,病歷寫的卻是寫英文,這樣的情況讓一般民眾感到不解,也造成醫病溝通中的誤會,因此產生了病歷中文化的呼聲。在這一波論戰當中,醫界紛紛提筆作戰,卻是以反對全面中文化的意見為主流,當中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病歷書寫在西方醫學脈絡中有其背景,早期的病歷更像是文學作品,有許多文學性的描述。近代追求客觀呈現,病歷也開始有了一定的規範。現代醫學在專業分工下也非僅由一位主治醫師書寫,而是整個醫療團隊共同寫作而成,醫師寫的病歷常使用英文,而護理紀錄一般卻是使用中文。醫師所寫的病歷當中也常看得到中英文夾雜的用法。

病歷雖然是由醫師紀錄患者的病情與治療經過的文書,理論上是雙方共有的紀錄,但病歷並不作為解釋病情之用。如果全面中文化的原因是「希望患者可以像歐美國家病患一樣看得懂病歷跟醫師討論病情」,事實上在台灣要達成這個目的不是只靠把病歷中文化就可以解決。

由於勞動條件日趨惡化,醫師及護理師過勞情況嚴重,醫療場域中的醫護人員幾乎沒時間可以好好跟病人解釋病情。要有良好的醫病溝通更不是語言問題,以中醫為例,中醫病歷百分之百是用中文寫作,但是患者一樣看不懂,甚至望文生義、斷章取義,讓溝通更加困難。促進醫病溝通必須先讓醫師們得以停下醫療工作,花一段時間聆聽患者問題並詳加解釋,因此要達到「患者看得懂病歷跟醫師討論病情」這個目標,第一要務是改善醫療環境而非改成中文病歷,病歷全面中文化還不如醫師職類納入勞基法。

再者,現行醫學教育以英文教科書為主,有許多翻譯教材,但專有名詞中文翻譯很難一致。醫學專有名詞早期多採用日文翻譯,近年的華語世界則是以中國翻譯為主流,病歷全面中文化在中國強勢規範之下很可能跟中國「無縫接軌」,助長醫療產業的「被服貿」,這也是大家不樂見的因素。

事實上,台灣醫學教育所應該推行的是「本土化」而非「中文化」。現代醫學的確是西方的產物,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病歷寫作上可以朝向更貼近患者的書寫方式。許多患者描述的症狀無法翻成英文,華語也沒有對應的詞彙,筆者認為病歷甚至可以適度加上華文、台文、羅馬拼音,這才叫做「母語」。醫學教育與研究也應該更貼近本土語言習慣,研究上多留意本土疾病與患者的描述,才能促進醫病雙方的了解,達到病歷中文化聯盟所稱的「醫學倫理與病患基本權益」。

 

下一篇2015年計畫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2014年回顧

2014年對我來說,是非常精采的一年,也是我的本命年,實際上沒有辜負這個流年,這一年出現相當多的貴人,給我非常大的幫助,除了去年偷懶沒什麼寫部落格,也比較少上台北錄影,因為都忙著賺錢呀。

但是年紀大了,真的靜下來想想,除了感覺精采,好像仔細也說不出什麼不得了的豐功偉業,我也不喜歡去炫耀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但是2015年,我會好好休息,停止接案子,今年要專攻政府補助案,希望這五年可以實現我的小小理想,能夠在50歲退休(我兒子剛好大學畢業)。

今年最感謝的是工研院的張博士,他協助我的產品升級,還介紹我很多我需要的原料商。另外也感謝 Terry和Arthur,還有萬皇,其他還有很多很多人。

實在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還是謝天吧。

 

下一篇薑黃素越多減肥越有效?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