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次的專訪之後,許多網友寫信來要求能夠針對失眠這個令人煩惱的課題來請教謝醫師,於是我們約了第三次的專訪
- 對於失眠,我還有些疑問,中醫對於失眠是否有不一樣的分類 ??不一樣的失眠,治療 方法是否不同 ??
中醫對於失眠診斷有別於西醫,是以辨症論治為分類,依臨床表現與舌診脈診等有肝鬱化火、痰熱內擾、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等分類,至於藥物治療方面,比我懂中醫的中醫師多的是,我就不在此贅述了。
- 問:您提到可以用針灸來改善失眠,請問他詳細的原理還有使用哪些穴道呢???
一樣是根據辨症論治的方法,先選主要經絡之主穴,再依症狀加減穴位。例如心脾兩虛者,除主穴可選主治心胸、神經精神疾病的手少陰心經之神門、主治脾 胃系統疾病之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外,可再加上主治泌尿、生殖系統與神經精神疾病 等之足太陽膀胱經之心俞、脾俞等穴位。
- 如果大家都用一樣的穴道,不一樣的醫師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嗎???
理論上一樣的穴位應有一樣的療效,因此不同人針一樣的穴位也應有一樣的療效;但 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重點在於正確的診斷以及想治療甚麼,診斷對 了,治療就看你想如何治了,有人強調手法,須得氣療效才好;有人強調配穴;辨症 不同,穴位組合也不同;有人強調一穴多治,穴位少但可治多種疾病等等,因此整體 而言就算治療某一種症狀大家都用一樣的穴位,知與不知治療重點在療效上還是有些 許差異的。
- 上一篇文章您似乎對於過動兒的治療沒有提到針灸,原因是 ???
單純針灸無法根治過動兒的症狀,但搭配藥物飲食等治療卻不失為一好的輔助性療 法,之所以不提是因為希望家中若有過動兒或疑似過動兒時,我會建議先接受小兒神 經科或精神科等的鑑定,甚至接受治療後再接受針灸治療,而非以針灸治療作為第一 選擇。
- 您有提到穴位注射可以改善疼痛,能稍微介紹一下穴位注射嗎???
是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結合西醫肌肉注射之給藥方式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依其注射劑之不同分類可分為下列數種:小劑量藥物注射、穴位封閉、水針法、穴位充氧法、空針法、穴位充氧法、穴位自血法、氣針法、皮內注射法等。
-
-
治療機制
- 物理刺激作用
-
- 十四經脈三百多個穴位中由腦神經與脊神經支配者就佔了99.6%, 針刺穴位即以毫針快速進入穴位皮下,緩慢提插運針,使得局部感受器產生酸痲脹痛所謂的「得氣」效應藉此得到治療效果。穴位注射即是以直徑較大的注射器代替 毫針於穴位上產生更強大的針感,再加上注射於穴位的藥物在組織內迅速擴充,對穴位與其周圍的肌肉、血管、神經等造成快速、更巨大的機械性壓迫產生「得 氣」,藉此提升療效。
- 藥物治療作用
- 根據前人的研究,相同藥劑於穴位注射效 果優於口服與肌肉及皮下注射效果,而穴位注射的優勢在於若選穴得當,配合藥劑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靜脈注射的效果。一般而言藥劑可分為興奮與抑制兩種,依疾 病虛實之不同可分別給予興奮與抑制,更可加強療效。而穴位注射之藥劑選擇是只要可以使用於肌肉注射之藥物均可以適用。大致可分3種:(1)西藥針劑–如消炎止痛劑(NSAID)、類固醇、局部痲醉劑、維生素B1、B6、B12等;(2)中藥製劑–如當歸、黃耆、丹蔘等;(3)其他製劑–生物製劑如胎盤素等。
-
-
-
治療特色
-
針藥並用,加強療效
-
-
穴位注射為結合中西醫之概念並活用於醫療之成功療法,結合中醫之經絡與西醫之誘發點與反射區,配合注射器與藥物之刺激使得治療效果更為提昇。
- 用藥量少,穴少而精
穴位注射優於其他注射方法除療效迅速外,選穴也少於一般針刺數量。每次治療選穴也界於1-4穴,很少超過5穴即可達到療效。而每一穴之劑量也界於0.1-2ml即可,較其他注射方法節省藥物即可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
-
療程
-
一般建議每週注射2-3次,一個療程5-12次,療程間隔3-5天為佳。
-
-
用藥注意事項
-
劑量
肌肉層薄如頭面部劑量須小,厚者如四肢腰背等劑量較大;年老體虛者劑量須小;年輕建壯者劑量較大;每日用藥量建議不超過肌肉注射最大量。
禁忌
孕婦不宜針,曾有暈針經驗或藥物過敏史者選用針頭或藥劑時需特別留意,不勉強治療。
藥物禁忌
某些藥物有配藥禁忌,混用會引起沉澱或變色均須詳加留意。
下一篇電波拉皮和光波拉皮的比較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