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茯苓是一種常見的可食用中藥,我們常吃的茯苓糕就有茯苓在裡面,因為他的利尿作用,所以之前有不肖廠商,居然將其包裝成減肥產品來販賣。本草綱目記載,茯苓別名茯靈、茯兔、松腴、不死面,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抱根者名茯神。茯苓主產於湖北、安徽、河南、雲南、貴州、四川等省。

茯苓性甘、平、無毒。歸心、肺、脾、腎經。茯苓的效果主要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從這裡可以看到,茯苓不只用來利尿而已,對於一些腸胃不好而食慾不振的也會有幫助。

茯苓在傳統方劑中,用在四君子湯,二陳湯中,另外茯苓也常被用在美白,網路上隨便搜尋都可以看到許多號稱宮廷不傳之密的美白面膜,裡面都有茯苓的成分,不過我看到一個配方覺得很有趣,是有七種常見白色中藥所組成的,我想是半吊子以為把白色的東西塗上臉,就可以有美白的效果吧。

還有一個很不錯的食品也跟茯苓有關係,就是龜苓膏,又稱茯苓膏,是由龜殼和茯苓所熬製而成,算的上夏天滋補的好東西。如果大家想自己做的話,也可以購買市面上的龜苓膏粉回來自己做,過程相當容易,價錢也不貴。

還有報導用茯苓散,可以對產後禿頭有治療效果,即用白茯苓研細末,口服每次10克,每日3次,連服兩個月,治療雄激素性脫髮。

本草綱目附方:水腫尿澀。用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湯,每日飲服。有效為止。

如果小孩子吃不下飯,面黃飢瘦可以讓他吃茯苓糕,相信會有不錯的效果。

 

下一篇第二團葉黃素開始交錢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Trackbacks

  1. […] 而真菌在日常生活有多常見呢?我們熟知的冬蟲夏草、牛樟芝、白樺菌、桑黃、茯苓、靈芝。這些成份都是保健食品的寵兒,但是平常我們愛吃的黑木耳、香菇、白木耳、竹笙、杏鮑菇甚至是高級食材松露都是真菌。 […]

  2. […] 澤瀉可用於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濁帶下及痰飲等。本品淡滲,其利水作用較茯苓強,且性寒能泄腎與膀胱之熱,下焦濕熱者尤為適宜。常與豬苓、茯苓、薏苡仁等藥同用。若水濕痰飲所致的眩暈,可與白朮配伍,如澤瀉湯。 […]

  3. […] 六味地黃丸成分有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以熟地黃為君藥,故名「六味地黃丸」。。出自於見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的八味地黃丸。後來,宋代名醫、兒科專家錢乙把八味地黃丸裡面的附子和桂枝這兩種藥物去掉了,變成了現在的六味地黃丸,並用它來治療小兒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等病症。 […]

  4. […] 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茯苓、生薑、乾蘇葉。主治七情鬱結,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脅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膩,脈弦滑。是不是很像喉嚨有一個梅核卡住呢? […]

  5. […] 天王補心丹的成份為:天門冬、人參、茯苓、玄參、丹參、遠志、桔梗、杜仲、甘草、石菖蒲、當歸、五味子、麥門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 。功效為養心安神、滋陰清熱。其實從成分中的可以看到常見的酸棗仁和五味子都是常用處理失眠的成分。 […]

  6. […] 清心溫膽湯:麥門冬、川芎、人參、遠志、甘草、當歸、白芍、白朮、茯苓、陳皮、半夏、枳實、竹茹、石菖蒲、香附、黃連。功效為癇病,突然暈倒、治濕濁蒙蔽,頭暈,嗜睡,健忘,耳鳴,耳聾等症。 […]

  7. […] 酸棗仁湯首出於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組成有: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酸棗仁湯被廠商吹噓的無所不能,事實上酸棗仁湯所治的失眠症、病患是因為肝血不足,陰虛陽亢,所導致的失眠症。酸棗仁湯功效為養血安神,清熱除煩。雖然市面上都以酸棗仁湯治療失眠,但是效果仍不佳,主因在於原來只是養血安神和治療失眠還有一點點的差距,如果不是因為煩不得眠,服用酸棗仁湯效果有限。特別要注意的就是陰虛火旺之失眠症,最好不要服用酸棗仁湯。 […]

  8. […] 安腎丸:肉桂、川烏、桃仁、白蒺藜、巴戟天、淮山藥、茯苓、蓯蓉、石斛、萆薢、白朮、補骨脂。主治下元虛備,目暗耳鳴,四肢無力,夜夢遺精,小便頻數,大便溏瀉。 […]

  9. […] 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柴胡、茯苓、桔梗、川芎、羌活、獨活、枳殼、甘草、生薑。 此方功效為發汗解表、散風祛濕。可用於感冒、流感、濕疹、皮膚搔癢症、關節炎、支氣管炎、鼻炎、癰瘡腫毒。 […]

  10. […] 芡實常見於十榖米中,與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芡實、燕麥、蓮子、麥片和紅薏仁混合而成十榖米。芡實也與蓮子、茯苓、淮山做成四神湯,是民間常建的藥膳。芡實又名芡實,又名雞頭米、水雞頭、雞頭苞等,常生長於沼澤湖泊,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自己認為芡實幹澀而平,入脾、腎二經,為健脾止瀉、益腎固精之良藥。 […]

  11. […] 薏仁和茯苓都是非常好的對付水腫的成份,也在一般的藥膳,甚至是常見的小吃,例如薏仁豆漿或者四神湯。薏仁,又稱薏苡仁、苡米。一般常用的薏仁為白薏仁。 […]

  12. […] 枸杞加熟地黄、白朮、白茯苓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此方名“四神丸”。而用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炙甘草半兩。每取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若治腎虛遺精,枸杞常配熟地黃、沙苑子、菟絲子等 […]

  13. […] 1.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症。 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