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本品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nsis Geprgi) 的根。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及陝西等地。春秋兩季採挖。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性味與歸經】

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臨床應用】

1.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症。
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文獻別錄】

《本經》:「主諸熱黃疸,腸辟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疸蝕火瘍。」
《珍珠囊》:「涼心,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安胎。」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咳,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溫疫,清咽,療肺痿、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現代應用】
黃芩中的黃芩素、黃芩苷可以起到抗炎、降血壓、利尿、抗菌抗病毒、安胎。黃芩苷還能吸收紫外線,清除氧自由基,又能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也是一種很好的功能性化妝品原料。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禁服。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Trackbacks

  1. […] 【製法用量】 黃芩15克、黃連15克、陳皮去白6克、玄參6克、生甘草6克、連翹3克、牛蒡子3克、板藍根3克、馬勃3克、薄荷3克、白殭蠶炒2.1克、升麻2.1克、柴胡6克、桔梗6克。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開頭就是以二黃為主藥,如果聽過黃蓮解毒湯,就知道這是由此延伸而來的。 […]

  2. […] 黃連解毒湯出自於唐,王燾著《外臺秘要》,由黃連、黃柏、黃芩和梔子四種藥組成,主治實熱火毒、三焦熱盛之證。因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之效,今人在臨床上應用於因濕熱引起之痢疾、黃疸以及抗潰瘍、腦缺血、高血壓等病。 […]

  3. […]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清熱燥濕之力勝於黃芩,可廣泛用於濕熱諸證。因其主入中焦,善除脾胃大腸濕熱,故對中焦濕熱病證多用,尤為治濕熱瀉痢之要藥。 […]

  4. […] 穿心蓮可用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肺熱咳喘,肺癰吐膿,咽喉腫痛。本品苦寒降泄,清熱解毒,善清肺火,故凡肺肺火引起的病症皆可應用。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常與金銀花、連翹、薄荷等同用.治肺熱咳嗽氣喘,常與黃芩、桑白皮、地骨皮合用;治肺癰咳吐膿痰,多與魚腥草、桔梗、冬瓜仁等藥同用;治咽喉腫痛,常與玄參、牛蒡子、板藍根等藥同用。 […]

  5. […] 半夏厚朴湯去生姜,加山梔、連翹、黃芩、甘草清心除煩,有人稱這藥方為「八味除煩湯」。這是目前中醫師在精神科常用經方。因為此類病患性質特殊,為了要加強效果,除了配合心理疏導外,最好病人自己煎藥,以令其心理上很重視這些處理,以清香刺激病人。 […]

  6. […] 泰山磐石散;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續斷、糯米,黃芩,砂仁。主治治氣血虛弱,胎元不固證。 胎動不安,墮胎,滑胎。 […]

  7. […] 天麻鉤藤散由石決明、夜交藤、桑寄生、鉤藤、茯苓、杜仲、益母草、牛膝、梔子、黃芩、天麻組成。功能為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每因煩勞或惱怒而加劇、目赤乾澀、急躁易怒、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 […]

  8. […] 黃連阿膠湯出自《傷寒論》,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此方組成為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這裡有中醫治療失眠案例。 […]

  9. […] 九味薑活湯:姜活、防風、蒼朮、白芷、川芎、黃芩、生地黃、甘草、細辛。可用於發汗祛濕、治外感風寒濕邪、頭痛、頸項脊強硬、肢體痠痛。 […]

  10. […] 防風通聖散:當歸、白芍、川芎、梔子、連翹、黃芩、薄荷、生薑、荊芥、防風、麻黃、大黃、石膏、芒硝、滑石、甘草。 主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證、惡寒發熱、咽痛。但孕婦忌服。 […]

  11. […] 辛夷清肺湯:辛夷、百合、麥門冬、石膏、升麻、枇杷葉、梔子、黃芩、知母。本方常用於治療鼻塞、鼻生瘜肉、鼻茸、肥厚性鼻炎、有濃鼻涕之熱性蓄膿症。 […]

  12. […] 白芷如用於感冒風寒,頭痛,鼻塞。如九味羌活湯: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如果將白芷嚼爛塗於傷口,可治刀劍瘡傷。白芷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燒傷。 […]

  13. […] 與蓮子相關的方劑有清心蓮子飲,可治治心包火旺,小便赤濇梗痛。成分有黃芩、麥門冬 (去心)、地骨皮、車前子、甘草 (炙) 各半兩、石蓮肉 (去心)、白茯苓、黃耆 (蜜炙)、人參各七兩。 […]

  14. […] 小柴胡湯的組合以柴胡7g,半夏5g,生薑4g,黃芩3g,大棗3g,炙甘草2g,人參3g。本方主治少陽病證,以往來寒熱,胸脇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為證治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