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常見劑型

在大家印象中,中藥大概是兩種劑型,一種就是水劑(湯劑),大家熟知的幾碗水煎成一碗。或者是什麼師父臨終之前會給你一顆大補丹之類的,這就是丸劑。

除了水劑和丸劑以外,還有散劑、膏劑、丹劑、酒劑、藥露、錠劑。

中藥多半為植物,其中有效成分幾乎都可以溶於水,水劑在服用後因為易被吸收,作用會稍微比較快,但是和藥效無關,並不會因為使用水劑而得到更好的效果。水劑為最常用的中藥劑型。缺點為煎煮不方便但也為某些中醫診所帶來商機,因為可代煎水藥又可以海撈一筆。

把中藥研細,以水或以蜜和,製成圓形粒狀。稱之為丸劑。丸劑的好處是便於儲存運送,吃起來也很方便,一般多用於慢性疾病。而且對於一些需要作用比較緩慢的成分,非常適合。也有廠商最近開發滴丸劑型,其實是老東西,號稱吸收好,作用快。其實滴丸多半用於無法吞嚥或者急救使用的情況下,並無多大實際效用,更不用談到可以增加藥效的可能性,網路上的資料幾乎都是推測可以吸收快,試想,如果滴丸真的特別好,為何不見大量使用?

這裡稍微提一下酒劑,有些人會習慣喝一下藥酒,為何要用酒來浸泡藥材呢?因為有些成分並無法溶解在水裡,只能用酒來溶解有效的成份,其中最常犯錯的就是牛樟芝這個成分,並不溶於水,廠商卻宣稱野生牛樟芝多有效,事實上用水煮,喝不到有效成分,怎麼可能會有效呢?

 

下一篇罩敏常見問題整理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綠豆湯可以多吃?

綠豆湯在夏天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甜點,但是綠豆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綠豆消腫下氣,治寒熱,止泄痢,利小便,除脹滿,厚實腸胃,補益元氣,調和五臟,安精神,去浮風,潤皮膚,解金石、砒霜、草本等一切毒。」綠豆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胃兩經,具有清熱消暑,利尿消腫,潤喉止渴及明目降壓的功效,對中暑與咽喉炎等有不俗的療效,因此是民間常用的消暑食品。

現代研究證實,綠豆營養價值很高,含蛋白質高於大米和雞肉,碳水化合物豐富,脂肪含量較少,更含有蛋白質、鈣、磷、鐵、胡蘿蔔素等。

綠豆甚至可用於藥食中毒。綠豆甘寒,善解熱毒,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熱毒烈之劑中毒,及食物中毒等解毒良藥。可以生品研末加冷開水濾汁頓服,或煮湯頻服;或用綠豆配甘草煎服。

綠豆清熱之力在皮,解毒之功在肉。所以如果真的要消暑,要把綠豆連皮煮,甚至民間取用綠豆殼作枕頭,即取清火之意,對高血壓頭痛頭暈患者能改善症狀。綠豆是豆類中最善解毒者,因其顏色青色,民間亦有將綠豆製成綠豆癀1,誇稱可以保肝,個人認為功效存疑。

扁鵲三豆飲,取紅豆、綠豆、黑豆,各約50公克,甘草一兩選用,可清熱解毒,還有醫師說可以預防H1N1

綠豆湯雖具有消暑益氣、潤喉止渴的功效,但以下幾類人要慎用:

一、屬於寒涼體質的人(如四肢冰涼乏力、腰腿冷痛、腹瀉便稀等)。

屬於寒涼體質的人,例如有四肢冰涼、腹脹、腹瀉便稀等症狀者,不適宜太頻密飲用綠豆湯,或者是冰鎮,否則會加重症狀(影響脾胃,造成脾胃失衡、腹瀉)。

二、正在服用各類藥物的人。

綠豆的解毒作用源於綠豆蛋白等成分與有機磷、重金屬結合成沉澱物。然而,這些解毒成分也會與藥物的相關成分反應,從而降低藥效。如果有服用中藥(甚至西藥),最好能跟藥物隔開一小時以上服用。但如果是等清熱類中藥的同時服用綠豆湯,反而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事半功倍。

三、老人、兒童以及體質虛弱的人。

綠豆中蛋白質含量雖然比雞肉還多,但多為大分子蛋白質,這些大分子蛋白質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所以淮南王劉安才會發明豆腐,讓人類容易攝取豆類中的蛋白質,建議老人、兒童以及體質虛弱的人,因其腸胃消化功能較差,少吃綠豆湯為宜。

 

下一篇57健康同學會專訪

  1. 傳統製程:挑選品質優良顆粒飽滿的綠豆裝進竹枝活枝的管節當中,密封使綠豆在密封的管節裡面發酵,經過一段時日,鋸下管節,去除管節綠皮,以利後續的浸泡滲透。 []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