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治療─毒殺型T細胞療法

CTL.jpg

 

在過去,醫療上用於對抗腫瘤的藥物,往往因為腫瘤耐藥性、藥物副作用以及無法區分癌細胞與自體細胞等問題,導致癌症治療的療效可能不佳,傳統癌症治療目的雖然是清除手術切除後體內所殘存的癌細胞,並且增加生命時間,但相對的卻也難以提供良好的生命品質。因此,科學家便轉而將腦筋動到自體免疫細胞的身上了,也就有了免疫療法的誕生。

 

放眼免疫療法諾大的舞台,出演的角色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中都可以找到,例如: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NK細胞、樹突細胞以及細胞激素(具有活化免疫細胞能力)等。值得一提的是,免疫系統在腫瘤微環境中,是具有雙重作用的,腫瘤就像是買通了人體免疫系統的黑道,一方面受到免疫系統的抵制,另一方面又受到免疫系統的庇護,進而逃脫免疫細胞的追捕,彼此制衡的情形相當明顯,這也形成一個尷尬的局面,簡直就是人體內善良風氣背後的蛀蟲!因此突破腫瘤細胞對於免疫系統的封鎖便是目前各項免疫治療的核心觀點。接下來我們介紹本篇的主角─免疫T細胞。

T細胞從哪裡來,又扮演哪些角色?

圖一.jpg
(圖一)免疫T細胞的來源示意圖

 

在我們人體的骨髓內會產生一種「造血幹細胞」,幹細胞便是一種具有全能分化功能的細胞,造血便是說明了所有血球的原始細胞都是由他而來,而造血幹細胞再來會分化成「淋巴前驅細胞」,才有辦法進一步分化出NK細胞、B細胞與T細胞。此時,T細胞並未成熟,尚需要經過人體胸腺的培養後,方可變為成熟的T細胞(圖一)。成熟的T細胞,根據其功能的不同又可再細分為四種,每一種T細胞對於免疫系統的作用都相當重要,並且各有千秋:

 

第一,毒殺型T細胞(Cytotoxic T cell,Tc):又可稱為毒殺型T淋巴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簡稱CTL),具有專一性毒殺外來病原或癌細胞的能力。毒殺型T細胞的表面具有CD3與CD8醣蛋白,並具有「表面抗原接受器(TCR)」可與MHC class I所呈現的抗原結合,進而辨識出外來病原或癌細胞。接下來毒殺型T細胞會分泌穿孔素(Perforin)讓欲毒殺的目標細胞膜破洞,方可注入能使目標細胞內部發生溶解的蛋白酶(Granzyme),進而破壞目標細胞。

 

第二,輔助型T細胞(Helper T cell,Th):輔助型T細胞的表面具有CD3與CD4醣蛋白,並具有表面抗原接受器(TCR)可與MHC class II所呈現的外來病原或癌細胞的抗原結合,進而受到刺激,方可大量增生與分化成作用型Th細胞(Effector Th cell)和記憶型Th細胞(Memory Th cell)。

 

第三,調節型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藉由抑制其他T細胞的功能來抑制免疫反應,在維持身體免疫平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記憶型T細胞(Memory T cell):會記住第一次侵入人體內的外來病原或癌細胞,當同樣的感染再度發生時,記憶型T細胞會快速啟動全面性的免疫反應,針對疾病快速進行攻擊與清除的反應。

 

免疫治療的開端─T細胞回輸人體

 

為了打破腫瘤微環境中,腫瘤與免疫系統之間的制衡,最簡單而又直接的方式便是將免疫T細胞在體外擴增以達到臨床要求的數目,再注入回病人的體內來打破此一平衡,使得天平往對抗腫瘤的那一端傾斜,以期增強病人免疫系統本身對抗腫瘤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過繼細胞療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也可以想做是T細胞治療的三部曲:收集、擴增、回輸。

 

最初,過繼細胞療法按其所取用的T細胞來源不同而分成兩種,分別為「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療法」與「毒殺型T淋巴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療法」,前者的免疫T細胞取自於腫瘤組織中,後者則取自血管中的血液。

 

圖二.jpg

(圖二) CTL療法

 

本篇以CTL療法為例,首先從病人體內抽取約22.5c.c.的血液,再將T細胞從所收集的血液中經由高速離心分離出來,並加入能夠活化免疫T細胞的細胞激素(目前最常用使用的細胞激素是「介白素-2 (interleukin-2, IL-2)」)或是相關抗體以及癌細胞抗原,讓免疫T細胞在體外可以大量增殖與活化,再將其注入回人體內進行專一性毒殺癌細胞的作用(圖二)

 

(影片)毒殺型T細胞毒殺癌細胞的過程

 

初期免疫治療遇到的困難

 

上述所介紹的TIL療法與CTL療法,皆是最初應用於免疫治療的T細胞療法,這類療法由於諸多腫瘤本身對於人體免疫所造成的影響,而產生了諸多的限制,進而導致在行使T細胞的「分離」與「增殖」兩個技術部分時相對困難許多,以下我們分別進行闡述:

 

TIL療法的限制因素,主要在於腫瘤內的T細胞含量並不高,且會受到腫瘤微環境與腫瘤異質性等因素而影響到療效,此外,在癌症類型的應用上相當狹隘,目前多半僅在惡性黑色素瘤的治療上有取得進展。而CTL雖然在腫瘤類型的應用上相對廣泛一些,但是腫瘤本身藉由改變自身抗原的表現來逃避免疫系統檢查的特性仍舊存在,毒殺型T細胞能夠辨識並毒殺癌細胞的能力仍舊會受到限制。

 

綜上所述,初期免疫治療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讓科學家們開始著手改造這些「天然的」免疫T細胞,進而打造出「人造的」免疫T細胞,更進一步的免疫治療技術的發想,也就有了「T細胞受體 (Arming autologous T cell with T cell receptors, TCR)療法」與基因修改的「嵌合抗原T細胞受體(Chimeric antigen T cell receptors, CAR)療法」的誕生,這些我們也將與大家接續的討論。

 

 

*本篇文章僅為醫療文章探討,不可作為醫療指導。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

 

Reference
[1] Engel, I. and Murre, C. (1999).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hematopoiesis. Curr Opin Genet Dev, 9(5), 575-579.
[2] Zon, L. I. (1995).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hematopoiesis. Blood, 86(8), 2876-2891.
[3] Adrian F. Ochsenbein, Sophie Sierro, Bernhard Odermatt, Marcus Pericin, Urs Karrer, Jan Hermans, Silvio Hemmi, Hans Hengartner, and Rolf M. Zinkernagel, ‘Roles of Tumour Localization, Second Signals and Cross Priming in Cytotoxic T-Cell Induction’, Nature, 411 (2001), 1058-64.
[4] Restifo, Nicholas P., Mark E. Dudley, and Steven A. Rosenberg. “Adoptive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 harnessing the T cell respons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2.4 (2012): 269-281.
[5] Stephanie L. et al. ‘Randomized, Prospective Evaluation Comparing Intensity of Lymphodepletion before Adoptive Transfer of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6).
[6] Akihiro Hosoi, Hirokazu Matsushita, Kanako Shimizu, Shin-ichiro Fujii, Satoshi Ueha, Jun Abe, Makoto Kurachi, Ryuji Maekawa, Kouji Matsushima, and Kazuhiro Kakimi, ‘Adoptive Cytotoxic T Lymphocyte Therapy Triggers a Counter-Regulatory Immunosuppressive Mechanism Via Recruitment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4 (2014), 1810-22.

 

Pic by Nature video

 

更多相關文章請參考 翻轉吧 癌症

【翻轉吧癌症】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overturncancer/

【翻轉吧癌症】網站

>http://goodknowledge.com.tw/mb/index.php

【知識就是力量】翻轉教室 

>http://overturncancer.blogspot.tw/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癌症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

 

過去傳統的癌症治療,目的在於延長病者的生命期,但在治療的發展上卻難以給予病者良好的生命品質,為此免疫治療的啟發與不斷的革新在癌症醫學上是近年來熱門的研究領域,諸如前述所介紹的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如Cytotoxic T Lymphocytes療法、Tumor Infiltanting Lymphocytes療法以及經改良後的CAR-T cell細胞療法等,本篇我們所要介紹的是另外一種免疫療法,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治療。

 

免疫檢查點療法的起源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早在19世紀時,William Coley醫師就有執行類似的臨床經驗療法,但在過去還未受到關注,直到2014年起於Nature期刊一連數篇與「免疫檢查點」有關的研究發表後,才漸漸開始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方式推向新的高峰。又因高齡91歲的美國卡特總統,晚期黑色素瘤轉移到肝臟及腦部,在經過放療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吉舒達藥物的治療之後,腦部的腫瘤竟然180度大轉彎,有極大的好轉現象,也因此成為活生生的免疫療法代言人,大開免疫療法研究之門。

 
(免疫檢查點免疫調控蛋白)

 

在說到免疫檢查點免疫療法之前,需要先跟大家介紹T細胞表面的抗原,依據其與相對應的配體(ligand)結合後的免疫反應,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為可以促進正向活化的受體,如CD2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8)、CD137、OX40等;還有一群是會抑制免疫系統的負向受體,如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CTLA-4 (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等,以上這些調控T細胞免疫反應的受體通稱為免疫檢查點(immune-checkpoint)。

 

免疫檢查點原理

而免疫檢查點就是用來調控T細胞,以防止免疫系統過度啟動造成免疫反應過度進行的一個調控點。可以想像T細胞就是一部車子,當有外來異體抗原,正向受體需要活化增加速度,如果T細胞反應過度,速度太快了,那就需要啟動負向的抑制受體。

(PD-1與PD-L1免疫治療抑制劑)

 

從研究顯示,例如部分類型的肺癌腫瘤細胞上面帶有的PD-L1(為PD-1的配體),為了躲避T細胞的攻擊,會大量表達PD-L1與PD-1做結合,所以導致T細胞被不斷的抑制,而無法啟動後續的細胞毒殺反應,所以科學家們推斷,只要可以將兩者結合的受體與配體抑制住(如上圖),就有機會可以控制腫瘤細胞的結合,進而消滅腫瘤細胞。

 

免疫檢查點的完整作用機轉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在活化T細胞需要兩個重要的訊號,首先就是抗原呈現細胞(APC),通常是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會可以辨識自我與非我的抗原,利用胞飲作用得到癌細胞的抗原並分解成胜肽小片段,利用其表面的MHC呈現給T細胞。而樹突細胞上面上的B7-1會與T細胞上面的CD28作結合,這是第二個訊號,這些步驟完成之後,就可以活化T細胞進行增殖(proliferation)和分化(differentiation)。而當T細胞被活化之後,第三個訊號為CTLA-4會增加表現,抑制T細胞活化過度,避免造成自體免疫傷害。而在臨床用藥上面,抑制CTLA-4的藥物為ipilimumab,在2011年時經FDA核准通過。

另一方面,當T細胞正常的活化,就會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但腫瘤細胞也會啟動他們的免疫逃脫機制,就是表現腫瘤細胞上的PD-L1配體,藉由與PD-1受體結合,達到抑制T細胞活性的效果。因此科學家也發展出pembrolizumab 及 nivolumab這兩種PD-1抑制劑藥物來解決此問題。而在上方與大家提到的吉舒達藥物(pembrolizumab)即是屬於此類,在2014年由FDA所核准,使用於無法手術切除或是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患者身上。

(抗原呈現-完整機轉)
 
(抗原呈現簡圖)

 

臨床上的應用

目前在臨床上的應用,發展最久遠的是黑色素瘤的治療,在ipilimumab這支藥物的臨床試驗上,針對未使用過化療藥物,並且無法開刀切除的第三、第四期黑色素瘤病人共502位,進行隨機、雙盲的試驗,第一組合併使用ipilimumab跟化療藥物(dacarbazine),第二組僅使用化療藥物加安慰劑,兩組存活中位數為11.2月與9.1月,前者明顯都多出兩個月。(FEBS letters 588.2 (2014): 368-376)

<PD-1/PD-L1在人類癌症的治療>

也有相關試驗是將CTLA-4與PD-1的抑制劑一起使用的臨床試驗,本試驗對象也是黑色素瘤的病患共945人,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使用nivolumab 加安慰劑,第二組使用第二組nivolumab 加 ipilimumab,第三組使用ipilimumab 及安慰劑。三組的存活期中位數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依序為6.9個月、11.5個月及2.9個月,由上述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合併使用的效果優於單獨使用。(N Engl J Med 2015.373 (2015): 23-34)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療法讓我們的癌症治療又往前跨一大步,除了上述的黑色素瘤經典例子,目前在部分種類的肺癌、腎細胞癌還是肝癌、皮膚癌等都有科學家在做研究。而這篇文章特別想跟一位朋友做分享,這位朋友的父親正在接受Pembrolizumab的治療,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解決其對免疫療法的疑惑。

*本篇文章僅為醫療文章探討,不可作為醫療指導。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

更多相關文章請參考 翻轉吧 癌症

【翻轉吧癌症】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overturncancer/

【翻轉吧癌症】網站

>http://goodknowledge.com.tw/mb/index.php

【知識就是力量】翻轉教室 

>http://overturncancer.blogspot.tw/

 

Reference & Picture from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32 No.2 Jun. 30 2016
Mansi, Laura, and Olivier Adotévi.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Reviews in Cell Biology and Molecular Medicine (2016).
Mahoney, Kathleen M., Gordon J. Freeman, and David F. McDermott. “The next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 PD-1/PD-L1 blockade in melanoma.” Clinical therapeutics 37.4 (2015): 764-782.
C Azoury, Said, David M Straughan, and Vivek Shukla.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for cancer therapy: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 15.6 (2015): 452-462.
Larkin, James, et al. “Combined nivolumab and ipilimumab or monotherapy in untreated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5.373 (2015): 23-34.
Kyi, Chrisann, and Michael A. Postow. “Checkpoint blocking antibodie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FEBS letters 588.2 (2014): 368-376.
Ribas, Antoni. “Tumor immunotherapy directed at PD-1.” N Engl J Med 366.26 (2012): 2517-2519.
Riella, Leonardo V., et al. “Role of the PD‐1 Pathway in the Immune Response.”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12.10 (2012): 2575-2587.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擒賊先擒王,談癌幹細胞化療抗性

CSC.jpg

 

本篇所要談的是「癌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在腫瘤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於癌症治療的影響。在一個腫瘤中,每一個癌細胞往往都具有獨特的外觀型態與不同的功能屬性,這便是「腫瘤的異質性(tumor heterogeneity)」。好比在一個匪窩中,每個土匪的外表不盡相同,具有不同的專長技能並各司其職,而癌幹細胞就如同匪窩中的大王,不但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也受到所處環境與手下匪徒完善的保護,即使匪徒們通通都死絕了,只要大王不死便能夠東山再起。

 

關於腫瘤異質性的來源,最為普遍的觀點便是來自癌幹細胞,他們是腫瘤中一小群具有無限「自我新生(self-renew)」能力的細胞,與幹細胞類似,可以經由細胞分裂,分化出不同外觀與功能的細胞群,並具有高度的「致瘤性(tumorigenic)」,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的分裂出新的癌細胞,也能夠長期的潛伏,待時機成熟後再一次大量分裂出新的癌細胞,這些都是使得化放療之所以往往未有完全治癒癌症的主因之一。即使大部分的癌細胞可以被殺滅,但只要癌幹細胞能夠存活下來,便隨時會再次復發。

 
更多請參考:翻轉吧 癌症

 

1463387759-310242114.jpg

 

癌幹細胞對於多種化療藥物的抵抗性

 

在諸多有關於癌幹細胞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顯示,其對於乳腺癌、結腸癌、肺癌、肝癌、腦癌、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白血病等多種癌症類型,在化療藥物使用上的抗性,例如:順泊治療(cisplatin)、紫杉醇(paclitaxel)、阿黴素(doxorubicin)、伊馬替尼(imatinib)、帝盟多(temozolomide),醫百幸(etoposide)等。

 

癌幹細胞抵抗化療藥物的方式

 

癌幹細胞會大量表現以下三種蛋白質,來幫助自身抵抗化療藥物並存活下來:
1. 抗凋亡蛋白(anti-apoptotic proteins):正常細胞之所以會死亡,是由於「凋亡蛋白」的存在,能夠讓細胞進入一種程序性的死亡階段,使得細胞自然地老化凋亡,而抗凋亡蛋白則可以抑制此一程序的發生,避免細胞死亡。
2. DNA修復酵素(DNA repair enzymes):由於化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多半是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將有毒的藥物分子嵌入合成中的DNA,導致癌細胞無法順利繼續分裂,而DNA修復酵素則可以幫助修復壞掉或是錯誤的DNA,使得癌幹細胞的細胞核中經過藥物影響的基因可以順利地被修復,進而繼續產生細胞生長與分裂等所需之蛋白質。
3. ATP-binding cassette (ABC) transporters:這是一種需要ATP能量來啟動的運輸蛋白,使許多藥物經過吸收後又再度被排出細胞外,基本上是使細胞對於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的一種關鍵機制,能夠以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來降低癌細胞內的藥物濃度。

 

 

 

更多請參考:翻轉吧 癌症

 

更多詳見

【翻轉吧癌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verturncancer/
【翻轉吧癌症】網站: https://goo.gl/lL5G6l
【翻轉吧癌症】部落格 :https://goo.gl/rexAI8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