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裡怎麼養生?

轉載編輯自無何有之鄉

Image courtesy of KEKO64 at FreeDigitalPhotos.net
Image courtesy of KEKO64 at FreeDigitalPhotos.net

許多人對於中醫學的理解,在於中醫養生學。在各家文本中多處提及「養生」,許多研究者也以養生學作為研究課題。現代人對於養生的概念是「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科學」。關於「養生」一詞,由古至今已有不同的解釋,諸子各家對養生也有不同見解。現代人所認為的「養生」就是冬日進補,或者偏重飲食起居方面的身體調養。古人在看「養生」,是不是也是這樣呢?以下就「養生」一詞的歷史演變,對照醫家在養生學方面與眾不同的看法,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養生」一詞,在各家經典中均有使用,在較早期的文本,如《論語》當中卻沒有看到,因此,「養生」的概念大約在戰國時期,才被廣泛提出。如《孟子.梁惠王上》寫到「養生喪死」,《禮記.禮運》也同樣有「養生送死」一詞,《荀子.修身》有「治氣養生」,《老子》則有「養生之本…養生之末」、「靜以脩身,儉以養生」等詞條、《莊子》書中更有名篇《養生主》說明養生之道如庖丁解牛。

在《孟子》與《禮記》中的養生,偏向上位者對於人民需求的提供,《禮運》中描述建造「臺榭、宮室、牖戶」提供人民居住的需求;又「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提供人民飲食的需求;「治其麻絲,以為布帛」提供人民衣飾的需求,所以「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便是提供人民身心的需求。在《孟子.離婁下》更云「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強調人民得到富足的養生,則可以為君主送死喪命的政治觀。《荀子》中所謂之「養生」則偏向個人的修治,強調「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表達個人的修身養性需透過禮法約束。

莊子外篇《達生》則說「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也是統治者在政治統御方面的的敘述。莊子內篇《養生主》所顯示的養生觀是由技入道的三個層次,由「所見無非牛者」至「未嘗見全牛也」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境界。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隱喻則把養生觀念推向政治運用,以鍛鍊養生工夫進而達到符合天道之無為境界。

文子《守靜》篇提到:「靜漠恬惔,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又曰「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很特別的是,相當具體的指出「若然者,血脈無鬱滯,五藏無積氣」的身體方面的養生表現。而在精神的持守,則以盆水為喻,云,「今盆水若清之經日,乃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能見方圓也」,表達在養生觀上,身體的養護比精神的養護容易。又在別篇云「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提出「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供嗜欲,養生之末也」,以為精神之攝養比體質的保養來得更為重要。

黃帝內經》中所謂的「養生」,對於養生有幾種不同的詮釋。《內經》中一共有三處提及「養生」,分別是《素問》之《四氣調神大論》、《靈蘭秘典論》及《靈樞》之《本神》篇。

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論春氣之應養生之道,然而在其他三個季節還有分別對應的養長、養收、養藏之道。因此在《四氣調神大論》的養生,只是四時順應之道的其中之一而已。之後又再敘述從與逆的身體現象,歸結至「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作為本篇的總結。

在《素問.靈蘭秘典論》則論及「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這裡也顯然可見,養生如養一國之生,必須有十二官相輔相成,否則相當危險。

在《靈樞.本神》論到養生,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看起來,《靈樞》經中的養生觀,除了順應四時,還有情志上的調節與陰陽的平衡。

我們從文本來看,會發現在各家傳統經典當中的不同養生觀,有相同的主軸,大部分都認為精神的養攝,重於身體的養護。在孟子認為,使人民在精神上願意為國喪死,比起照顧人民生計更為重要且困難;在荀子認為養生之綱領在禮儀的教化;在莊子內篇認為,可以從技術的鍛練工夫達到養生的境界,以形而上的「道」作為工夫鍛鍊的追求;在文子則點明精神持守的難處與重要性;在醫家則強調順應四時,符合自然天道的養生具體方法,十二官相輔相成,攝養精神而達成養生之道,其益處在於「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對照中醫養生學的現代解釋,認為養生在於「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這樣的觀念,其實跟古書裡所說的養生理論與方法還有一段距離。也許我們的養生觀念要有所改變,其實養生最重要在於精神養攝,保持情緒平穩自然就神清氣爽了。其實生活方式順應四時,不要迷信「補腎」、「補脾胃」去偏補任何一臟,才是真正的養生方法喔

 

下一篇減重食品有效嗎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中醫隨手筆記_黃帝內經_素問篇_上古天真論

最近終於有時間來研讀中醫相關的典籍,因為實在難度太高,所以一邊讀一邊做點筆記,以免將來自己也忘掉怎麼讀懂的,大家應該都會推薦黃帝內經這本書作為入門的書籍,雖然跟黃帝不是很熟,但是讀起書來,真覺得是一本古代的參考書大全。

相傳黃帝外經的傳人是華佗,因為華佗被曹操所殺,所學就此失傳。所以目前黃帝內經就成為大家一定要讀的書了。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各九卷,八十一篇。我就先從黃帝內經的素問篇開始讀起。

素問的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論:

第一章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重點在於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不要過度疲勞,不能把酒當開水來喝,喝醉了不能行房。

第二章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重點是不要有太多的慾望,這樣就可以心安理得,身體勞動也不會疲倦;這樣穿什麼都覺得好看,吃什麼都覺得美味;不管聰明愚笨的對外在的事物都不會害怕,所以符合養生之道。

第三章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這一段是說男子的發育以八為數,女子以七為數;這裡可以看出來女子四九歲差不多就進入更年期。而男生五十六歲也有男性更年期。

第四章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並以真人、聖人、至人、賢人為例,說明不同養生方法的不同效果。這裡講說以前的人壽命其實是很長的,但是現在人因為不重視養生,所以壽命減少,如果能夠符合養生之道,壽命是可以與天地同壽的。

 

下一篇口服灰指甲藥物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