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避免多攝取過量的鈉

最近看到這樣的報紙新聞:牛肉麵多鈉,一碗吞十匙鹽。《蘋果》日前挑選6家人氣店家的紅燒牛肉麵送驗,發現每碗總鈉含量皆逾成人每日鈉建議攝取量,桃源街老王記甚至相當1碗加入10小匙的鹽;每100公克的平均鈉含量,則以林東芳居冠。

正常人每日建議鈉的攝取量,成人約在2400毫克(食鹽則是6000毫克)。而一餐的飲食如果就已經超過正常攝取量,一日外食的鈉攝取量則可能超過正常值的兩到三倍。但是如果光從口味的鹹淡來判斷是否含鈉量高,則完全沒有意義,為何呢?

在某些名店中,味精的使用量更是無上線,因為味精的成份是谷氨酸鈉(Mono-sodium-L-Glatamate,簡稱MSG),大量的攝取味精,就是攝取大量的鈉,而味精並不會有鹹味的感覺。所以民眾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吃進去太多的鈉。

還有大家吃薯條的時候,也會用到番茄醬,吃起來酸酸甜甜的,而正是這酸酸甜甜的番茄醬含鈉量,也非常高,大概是醬油含鈉量的一半,這樣大家知道了嗎?

也許番茄醬用的不多,但是烏醋可是一般人吃餃子或者魚翅羹的好幫手,而烏醋的含鈉量居然比醬油還要高一點。

一些加工食品為了保存的關係,也會加入大量食鹽,例如蜜餞,吃起來酸酸甜甜,更是會忘記裡面有高鈉。類似的有香腸、培根、醬菜……

除了食物以外,通常我們我們吃的保健食品中,也可能含有高鈉,例如做成發泡錠的劑量,一般含鈉量一顆都在200-300毫克左右,而藥品也常見有發泡錠劑型,例如某家強調速效劑型的止痛藥,含鈉量是173毫克。

假設某位消費者因為頭痛,一天吃3-4次發泡錠的止痛藥,又吃了發泡錠的維他命C,這樣就攝取了700-1000毫克的鈉。也就是正常攝取量的25%-40%。

結論:為了腎臟的使用期限久一點,請注意每日鈉的攝取量,也建議新升格的衛生福利部,儘快讓小吃業者也標示清楚的鈉含量供民眾參考。

 

下一篇感謝Career就業雜誌專訪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感謝Career就業雜誌二度專訪

商周專訪後,感謝Career就業雜誌第二度專訪,這次的主題讓我有點害羞,喝采是有,賺錢未必,不過還是非常感謝林小姐的採訪。

Career專訪

下一篇肝病年奪萬命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肝病年奪萬命九成有B、C肝炎

根據一份最新的報告顯示,台灣人深受肝病所苦!每四十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肝病,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與肝癌主要是從B、C肝炎而來,死於肝癌患者中,高達九成有B肝C肝,調查發現,卻仍有三成肝炎患者不就醫,任自己的健康徘徊在肝硬化、肝癌威脅中。

陳定信教授指出,統計國內B肝帶原者約兩百二十五到三百萬人,C肝也高達五十萬人,尤其是在南部、雲嘉地區有些地方是相當嚴重。

統計台灣每年高達一萬三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而肝硬化以及肝癌,除了從BC型肝炎轉變而來,脂肪肝也是不可輕忽的原因,許多醫師會告訴病患,脂肪肝是中年人常見的問題,除了告訴病患多運動以外,並未積極治療。這些病患有些會轉變成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

在這些死於肝癌患者中,約七成屬於B肝帶原者、兩成是C肝感染者,其餘可能是藥物性肝炎或者酒精性肝炎患者。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針對二十五到六十四歲的三千多位民眾,竟然高達八成受訪者以為熬夜是肝病主因,最可怕的是在這些已經知道自己有B或C肝的民眾中,卻有三成沒有就醫。當中超過七成的鐵齒病患卻是因為「身體沒有症狀,應該不需要」,另外兩成受訪者則告知是「不知道應該看醫師」。

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持續有肝炎發作,有15%到20%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肝癌發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有一半以上會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到5%會變成肝癌。

但是現在B、C肝已經有很好藥物,新生兒接種的疫苗也大幅降低罹患的機率。目前健保對慢性B、C肝炎患者給付定期追蹤的超音波檢查、抗病毒或干擾素治療費用,但是到101年底累積接受治療僅16萬人,跟潛在符合治療的九十萬人相比,利用率只有一成七。

個人認為將來除了BC型肝炎外,脂肪肝是這世紀的肝病殺手,尤其傳統認為胖的人才有脂肪肝的錯誤觀念,更使得罹患脂肪肝的瘦子失去治療的機會,而傳統西醫的治療脂肪肝的方式,僅投予Silymarin的消極方式1

 

下一篇Q10和膽固醇的關係

  1. 健保的限制可能是最大的原因,不知道健保局的心態為何?小病不給好藥,非得得熬成肝癌才花大錢? []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