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菩薩系列_曾繁英醫師

會想要訪問曾繁英醫師,是因為看到嬰兒與母親的報導,讀者推薦的好醫師系列,所以和曾繁英聯絡,他居然還不知道自己有會被讀者推薦,趁著南下高雄的時間,和曾醫師簡單做了以下的訪問。

問:請問曾醫師當初為何會選擇醫師當做職業。
答:因為我是在雲林縣的鄉下長大,在小鎮上,醫師是一個相當受人景仰的職業,社會地位相當高,有點像地方的領袖和士紳,加上當初高中念台中一中,同學多是念丙組,所以很順理成章的就考上醫學系。念醫的好處一方面可以救人以外,還可以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問:曾醫師您是雲林人,為何選擇到高雄執業?
答:雖然當初我在台北長庚接受小兒科醫師的訓練,但是剛好當初高雄聖功醫院要發展小兒科,所以我就到了高雄。

問:現在健保實施以後,其實年輕醫師都不太願意擔任小兒科醫師,您的看法如何?
答:想起當初申請住院醫師的時候,內外婦兒是所謂的四大科,都是非常熱門的選項,我記得申請長庚的考試,報考六十個人,只有錄取六個人,能考上的都是菁英。我們會選擇小兒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小兒科會碰到的疾病,都是比較容易痊癒的。例如:過敏之類。當然病人因為疾病改善,所給的回應比較正面。現在小兒科不熱門的原因,可能因為少子化,病人變少以後,病患的父母會給比較多的壓力。

問:曾醫師,在小兒科的疾病裡面,您比較擅長哪些疾病?
答:在完成小兒科專科醫師訓練以後,還要選次專科的時候,我選的是過敏免疫,在這個領域裡面,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我們可以給病患在這方面更好的照顧。

問:曾醫師,在您行醫過程中,有什麼疾病是越來越多的?
答:我們在觀察氣喘這一塊,在早年的話,盛行率都在5%以下,但是在文明度高的國家,因為污染原增加,造成過敏疾病這幾年來提升不少。

問:在健保實施以後,您覺得醫師的角色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答:在我們初行醫的時候,醫師說的話很有份量,但是隨著媒體的炒作,加上少數某些醫師真的有做錯事,被放大以後,醫師和民眾之間的信任度降低,醫病關係變得緊張,以前醫師很少在上法院的,但現在常有醫師上報紙頭條。當然病患的要求也會讓醫師更謹慎,但是也的確讓醫師和民眾的信任度不同以前。

問:您覺得健保對醫療行為有產生不良的影響?
答:如果以社會保險的角度來看,對一些比較弱勢的民眾的確有正面的幫助,但是因為健保是一個固定的大餅,每個科別都要搶資源,勢必有些科別會受限,對於用藥的確有受限,的確讓醫師有綁手綁腳的感覺。

問:對於畢業生來說,曾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
答:以前有一個俚語說: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那種燦爛的時代應該已經消失了,對於正在這條路的準醫師來說,大富大貴已經不可能了。從事這個行業要真的有熱情,收入只會比一般人好一點,但是付出卻比一般人多很多,基本上醫師還是一個不錯的行業,我們最重要的回饋,是來自於病人的感激。

問:曾醫師在行醫過程中,有何難忘的事情呢?
答:我曾經過醫學中心治癒過一個七八歲的腦膜炎病人,到現在為止,每年都從山地上寄來一盒梨子,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過,他認為我對他有救命之恩。

問:如果再讓您再選擇一次,您還會選擇醫生這個職業嗎?
答:回首醫師這個行業,我覺得相當好,可以讓我懂得如何照顧家人和周遭的人。

曾醫師獲選媽咪與寶貝推薦的百大良醫,曾繁英小兒科診所位於高雄市自立一路267號,電話:07-3111048

 

下一篇鼻竇炎和逆流性食道炎的關係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逆流性食道炎和鼻竇炎的關係

逆流性食道炎或稱食道逆流近幾年有增加的趨勢,也因為這個疾病,讓許多鼻竇炎的患者以為自己是鼻子過敏,而一直朝向鼻子過敏的原因來治療,不管是用力洗鼻子,或者是猛吃益生菌,可是完全不會有幫助的,在台灣很多的病患浪費了大量金錢,原因在於得道錯誤的診斷,或者是碰到神奇的醫師給了美國仙丹

至於逆流性食道炎跟鼻竇炎怎麼能扯上關係呢?因為胃酸在我們平躺時會流到我們的鼻腔,長期下來,我們的鼻腔粘膜因為受到侵襲,而產生類似鼻涕倒流的現象,病患會感覺鼻子老是不舒服,以為是過敏,但是這樣的鼻竇炎通常不會打噴嚏,勉強可以當做參考,不過還是建議到大醫院去做一下檢查,有些只會開類固醇的名醫,恐怕診斷不出來。

如果還伴隨有咳嗽的症狀,那更可能是逆流性食道炎,如果不先把逆流性食道炎的症狀治好,鼻竇炎是不容易治癒的。

鼻涕倒流的藥物治療包括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抗組織胺及減少充血的藥物。另一方面的治療是局部類固醇,效果通常在使用後幾天就出現。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胃底摺疊術(fundoplication)也是一個有效的選擇。 對於大部分的病患,一般建議初次治療時間至少要6個月,有些甚至需要終身治療。

結論:如果長期有鼻竇炎卻治不好的話,建議可以從逆流性食道炎這方面來思考。

 

下一篇囫圇吞棗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囫圇吞棗

最近重讀囫圇吞棗這個成語,發現還真的與中醫有關,不是一個開玩笑的典故。

曾經有位僧人問一名叫趙州的和尚:「是否曾親眼見過當代出名的南泉大師?」趙州回答說:「鎮州生產大蘿蔔頭」。聽了趙州的回答後,這位僧人自覺無趣就走了!但是趙州此番回答,若是換做傳入有智慧的人耳內,那就不一樣了。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不正如趙州這名和尚會去參見南泉大師一樣,也是沒有什麼好問的嗎?

這件事就像曾經有僧人問過九峰和尚:「您是否親眼見過延壽和尚?」九峰一句話便回答:「你認為山前的麥子成熟了沒?」

這兩個問答聽在有智慧的人耳裡,可以細嚼慢嚥,回味無窮;若是聽在沒有智慧的人耳中,可能就會像把棗子沒有咀嚼,整個吞下肚,絲毫沒有趣味。

後來原文中的「渾侖吞個棗」就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說的成語「囫圇吞棗」,用來比喻理解事物非常的籠統含糊、不求甚解。

上面的故事是原來的典故,卻不是我要說的故事,另外的故事是這樣的,元.白珽《湛淵靜語》:有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梨和棗子的藥性是“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他想了一會,就得意地說:“我明白了!以後吃梨時,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傷牙齒,亦不傷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還可以,吃棗卻難了,囫圇吞棗,怎麼受得了呢?”

因為棗是甜食,甜食對脾胃很有幫助,但是對於脾胃有幫助,但是卻對牙齒有傷害,但是書上卻沒有提到為何吃棗會傷害牙齒。最近讀黃帝內經才找到這段原因,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吃甜的東西可以幫助脾胃,但是脾胃屬土,土太旺會剋水,也就是腎,腎主骨,而齒為骨之餘。所以吃棗可能會對牙齒有傷害,可是梨好像也是甜的耶,為何可以益齒而損脾,就實在搞不懂了。

 

下一篇如何挑選洗碗精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