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在中藥方劑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恐怕就是甘草了,在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中,據不完全統計約有處方256個,其中含甘草的處方就有154個,占總處方量的60%以上。

甘草,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國老、靈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甘草主產於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甘草性屬甘、平,歸脾、胃、肺、心經 。(除了腎經好像都有了)

本草綱目記載,甘草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腕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芍藥甘草湯由芍藥、甘草組成。主治效能:腳弱,步履無力,足痛拘攣。此方甚至還有一個別名為去杖湯,可見其療效神奇。

茯苓甘草湯以桂枝生薑茯苓、甘草組成。效用可治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又可治傷寒汗出不渴者。

炙甘草湯用是人參麥門冬、生薑、生地黃、火麻仁、桂枝、阿膠、大棗組成。可益心脾之氣、治心氣虛,如果有覺得心律不整,但西醫檢查不出半點毛病者,或可嘗試。

曾有報導,單用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不錯的療效。

雖然甘草大量出現中藥方劑中,但若有中滿者勿加甘草,恐其作脹;求其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
小建中湯由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膠飴(麥芽糖)組成。可治脾胃虛寒,營血不能溫養。

 

下一篇第三團葉黃素開團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Trackbacks

  1. […] 如果和利尿類的高血壓用藥併用,如Hyzaar、Natrilix、Co-diovan、Co-aprovel等等,這些藥品都是很常見的用藥,2。而銀杏如果和會利尿的藥草並用,如洋地黃、山桑子葉、歐芹、甘草、蒲公英、鉅葉櫚和熊果。也會導致體內鉀濃度過低。 […]

  2. […] 酸棗仁湯首出於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組成有: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酸棗仁湯被廠商吹噓的無所不能,事實上酸棗仁湯所治的失眠症、病患是因為肝血不足,陰虛陽亢,所導致的失眠症。酸棗仁湯功效為養血安神,清熱除煩。雖然市面上都以酸棗仁湯治療失眠,但是效果仍不佳,主因在於原來只是養血安神和治療失眠還有一點點的差距,如果不是因為煩不得眠,服用酸棗仁湯效果有限。特別要注意的就是陰虛火旺之失眠症,最好不要服用酸棗仁湯。 […]

  3. […] 台灣很有名的十八銅人行氣散也不能少了沒藥:三七、沒藥、代赭石、乳香、紅花、甘草、丁香、蘇木、貝母、木香、香附、桔梗、澤蘭、骨碎腦、冰片、薄荷腦。 […]

  4. […] 清燥救肺湯:桑葉、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膠、麥門冬、杏仁、人參、枇杷葉。功效為清熱潤燥,益氣養肺。本方有滋潤營養,鎮咳袪痰,清涼解熱消炎作用。應用於乾性氣管炎,咳嗽痰少,燥渴咽痛。亦可治各種乾咳、咳血症。 […]

  5. […] 何首烏可用於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屬血燥生風者。這可能與何首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有關。常配以地黃、當歸、甘草等同用以增強療效。何首烏用於慢性氣管炎也有一定療效。 […]

  6. […] 防風通聖散:當歸、白芍、川芎、梔子、連翹、黃芩、薄荷、生薑、荊芥、防風、麻黃、大黃、石膏、芒硝、滑石、甘草。 主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證、惡寒發熱、咽痛。但孕婦忌服。 […]

  7. […] 麥門冬湯:麥門冬、孩兒參、法半夏、甘草、粳米、大棗。功效為生津益胃,降逆下氣。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癌、胸膜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支氣管擴張、聲音沙啞、百日咳、糖尿病。 […]

  8. […] 所以我們得知道王老吉涼茶的成份是什麼?按照網路上查到的資料是水、白砂塘、仙草、蛋花、布渣葉、菊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其中蛋花不是我們打雞蛋的蛋花,而是雞蛋花,又稱緬梔子、蛋黃花、印度素馨、大季花。其中夏枯草是引起爭議最大的成分,因為這一成分並不在大陸衛生署核准的可實用中藥裡面,但是後來因為錢能通神,後來又將其核准可以使用於涼茶成分。 […]

  9. […] 白芷如用於感冒風寒,頭痛,鼻塞。如九味羌活湯: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如果將白芷嚼爛塗於傷口,可治刀劍瘡傷。白芷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燒傷。 […]

  10. […] 但是桂枝也可以和麻黃並用,用來治表實無汗,著名的麻黃湯,處方就有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如果是有虛有汗,則使用桂枝湯,處方有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 […]

  11. […] 3、刀傷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翟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乾薑、芍藥、厚朴各二分,前三味,燒存性,後六味,研為末。兩組和勻。治在傷。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傷,只須用末敷傷處即可。婦女產後亦可服用。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