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

光從防風這名字就知道它的功用,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味辛、甘。氣微溫,入膀胱、肝、脾經。防風為治外感風寒之頭痛目眩,脊痛項強,風寒濕痺,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祛風而不燥為風藥中潤藥。防風也有止痙、止瀉之功效。

防風就是防止風寒,風寒有點類似我們之間現在所說的感冒,其實一般人的觀念感冒要找西醫,其實也不盡然,好的中醫治療感冒也是一兩劑的問題,只是台灣的中醫太貴了,比西醫貴很多。

防風通聖散:當歸、白芍川芎、梔子、連翹黃芩薄荷、生薑、荊芥、防風、麻黃、大黃、石膏、芒硝、滑石、甘草。 主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證、惡寒發熱、咽痛。但孕婦忌服。

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此方雖然組成簡單,為足太陽、手足太陰藥,常用於兒科,配合其他藥物,可以用於小兒呼吸道疾病,還有脾胃方面,甚至是腎虛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解決,重要的是可以玉屏風散用於日常保養,可長期服用。

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柴胡茯苓桔梗、川芎、羌活、獨活、枳殼、甘草、生薑。 此方功效為發汗解表、散風祛濕。可用於感冒、流感、濕疹、皮膚搔癢症、關節炎、支氣管炎、鼻炎、癰瘡腫毒。

防風屬辛溫發散之品,血虛發痙及陰虛火旺頭痛均忌用。

另有山防風,與防風不同。近年來有廠商號稱山防風可以有抗癌效果,但皆為動物實驗,請消費者切勿輕信。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Trackbacks

  1. […] 會想寫續斷這個成分,是想到金庸小說中,張無忌用黑玉斷續膏治好了他的兩位師叔,而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如此神奇的藥膏,但從小說上推測可能是含有麝香的跌打風濕膏,成分可能有麝香、馬錢子、烏頭、荊介、防風等成份。 […]

  2. […]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沿用前人所說,謂: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則死,雖死無傷。直到現在,大多數醫師仍奉之為圭臬,致使細辛的運用受到一定的制約。細辛味辛,性溫。有發表散寒、袪風止痛、溫肺化飲、宣通鼻竅的功能。外用可治口舌生瘡。細辛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惡寒、發熱、全身骨節疼痛。常與荊芥、防風、羌活、蘇葉等配伍應用。本品有升浮之性,故又可用於頭面部諸風百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