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

阿膠是驢皮熬製的中藥,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主產山東、浙江、河北、河南、江蘇等地。以山東省東阿縣的產品最著名,阿膠也由此得名。

阿膠性甘,平。歸肺、肝、腎經。功效為補血,止血,滋陰潤燥。本草綱目記載:「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

清燥救肺湯:桑葉、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膠、麥門冬杏仁人參、枇杷葉。功效為清熱潤燥,益氣養肺。本方有滋潤營養,鎮咳袪痰,清涼解熱消炎作用。應用於乾性氣管炎,咳嗽痰少,燥渴咽痛。亦可治各種乾咳、咳血症。

黃連阿膠湯出自《傷寒論》,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此方組成為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這裡有中醫治療失眠案例

阿膠雖然好處這麼多,但是副作用也很大,民眾不可隨便亂吃,阿膠的固攝力量強,凝血作用強,所以容易導致氣血凝滯,並阻礙脾胃的運化,可以想像是我們吃了大量糯米,也會不好消化一樣。因此阿膠在應用的時候往往配合能使氣血流通的當歸、桂枝、川芎活血化瘀藥以及生薑、乾薑、陳皮、三仙等疏導脾胃氣機開胃的理氣藥一起應用。

喜歡用藥膳進補者,也可以吃阿膠枸杞粥,可用阿膠1~2片、枸杞子10~20粒、白米適量。此粥具益氣補血功能,在懷孕中後期食用,有養胎、安胎的功效。

人參阿膠燉烏雞特別適合產後婦女,一般傳統產後會吃麻油雞,可以用此藥膳代替。

婦女經過十月懷胎,難免耗損大量氣血,令身體氣血兩虛。受到陽氣虛衰的影響,一般婦女在產後都會有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心悸多夢、頭暈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黃等徵狀。要調理產後虛弱的身子,產婦可多以圓肉、人參、黨參、阿膠、淮山、首烏等可寧神、調補氣血的藥材煲茶服用;而平時亦可多吃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雞肉、鴿肉、牛肉等。

材料:烏雞一隻、高麗參三錢、阿膠四錢。且阿膠含豐富膠質及鈣質,可補充產後鈣質流失。但若有血瘀、血崩、外感發熱者,不宜服用。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何首烏

自古以來何首烏就是民眾用來使頭髮烏黑的中藥,其實何首烏原本是一個人的名字,因何首烏久服此藥而得名。關於它的來歷是因為祖父何能嗣一日酒醉後睡臥于山野間,朦朧中看見兩株藤本植物,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後又交。田兒見此情景,甚為驚異,次日晨就連根掘回。每天早晨空腹時以酒送服一錢。七天后即思念家室,連服數月後更感強健,因此常服不斷,又加至每日二錢。一年後所患諸病完全痊癒,原已花白的頭髮變得烏黑油亮,原已蒼老的容顏變得光彩煥發,遂娶妻成家,於是將本名”田兒”改為“能嗣”。從此以後,他家即將此藥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能嗣又讓兒子延秀依法照服,父子二人都活了一百六十多歲。延秀生兒名“首烏”,即是此藥的由來。

何首烏為中國古代「四仙藥」之一,其餘為黃精、地黃與靈芝。而本草綱目記載,「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澀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七寶美髯丹: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破故紙。功效可補腎元。烏鬚髮,延年益壽,治氣血不足、贏弱周痺、腎虛無子。

何首烏可用於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屬血燥生風者。這可能與何首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有關。常配以地黃、當歸、甘草等同用以增強療效。何首烏用於慢性氣管炎也有一定療效。

如果將何首烏與鎮靜劑安眠藥並用有相加成的作用,但效果較慢,一般須服用兩週以上。

食用何首烏有一些需要注意:

  1. 不可用鐵器煎煮。
  2. 大便溏瀉及濕痰較重者忌服。
  3. 生何首烏有通便作用,故使用前應依法炮製,以免補益不及,反而腹瀉連連。炮製後性溫和、不寒、不燥、不膩滯。年老體弱及虛不受補者,可常服用。
  4. 何首烏比較燥熱,有如黑芝麻、杏仁,脾胃不好者少吃。
  5. 孕婦忌食。
  6. 生理期時,何首烏可能會增加血量。

 

下一篇2010年總結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

細辛

細辛在一般人的認知裡是一種劇藥,書裡面都會特別叮嚀用量要特別小心,通常單獨使用細辛是三分到一錢。而對於細辛的用量問題大概是出在宋代,因為一個看守犯人的的牢頭,恰巧碰到一個犯人自殺了,在他的屍體邊上發現旁邊放著些藥,他鑒別以後認為是細辛粉,所以後世就流傳「細辛不過錢」這樣的一種說法,實際上如果複方使用是沒有這樣的限制的。近人有用細辛止痛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曾用到30~160g,獲得良好療效且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沿用前人所說,謂: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則死,雖死無傷。直到現在,大多數醫師仍奉之為圭臬,致使細辛的運用受到一定的制約。細辛味辛,性溫。有發表散寒、袪風止痛、溫肺化飲、宣通鼻竅的功能。外用可治口舌生瘡。細辛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惡寒、發熱、全身骨節疼痛。常與荊芥、防風、羌活、蘇葉等配伍應用。本品有升浮之性,故又可用於頭面部諸風百疾。

最有名的藥方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就是由三味藥組成。尤其是其中的附子,更是傳統被認為是毒藥。此方用於發汗,退熱,強心。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哮喘。

小青龍湯也由半夏、麻黃、白芍、細辛、五味子甘草、桂枝、乾薑所組成。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也就是過敏性鼻炎這類。但是小青龍湯也有禁忌,因本方多溫燥之品 。故陰虛乾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川芎散:川芎、細辛、羌活、甘草、荊芥、薄荷、防風、茶葉、槐花、甘菊花、香附子、石膏、茵陳。川芎散可用於祛風止痛,疏散風邪、偏正頭痛、頭暈、頭暈、頭痛、感冒。

九味薑活湯:姜活、防風、蒼朮、白芷、川芎、黃芩、生地黃、甘草、細辛。可用於發汗祛濕、治外感風寒濕邪、頭痛、頸項脊強硬、肢體痠痛。

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細辛、紫苑、款冬、半夏、五味子、生薑、大棗。可用於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你也許會喜歡以下文章